
治療甲型鏈球菌咽喉炎 針灸效果最理想
每逢轉風天,Rita喉嚨總有一些白色硬物卡著,令喉嚨不適,有時甚至因喉嚨白色異物刺激而出現咳嗽。勉強用棉花棒將異物剔出,那白色小硬物時而色黃、時而色白,並且帶有濃烈的臭味,故令Rita口中帶有異味,尷尬無比。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十年八載,經過多番嘗試,仍然未能解決,Rita煩惱異常。
Rita 問:「譚博士,從中醫角度來看,我的問題是甚麼一回事?」
我答:「你的情況是由於感染了甲型鏈球菌(化膿性鏈球菌)導致的咽喉發炎。」
Rita續問:「有甚麼致病因素?」
我答:「致病因素:
中醫無「細菌」概念,但將此類感染歸於 「外感邪毒」或 「熱毒蘊結」,其發病與以下因素相關:
1. 外邪侵襲:風熱、濕熱、火毒等邪氣乘虛侵入人體(如咽喉、皮膚等)。
2. 正氣不足:素體虛弱(氣虛、陰虛)、飲食不節(嗜食辛辣肥甘),或起居失調,導致營衛失和,邪毒內蘊。
3. 內生濕熱:脾胃運化失常,濕濁內生,鬱而化熱,與外邪相搏結。」
Rita問:「是否每一種致病因素的治療方法都一樣?我知你強項是針灸,針灸對這個病效果好嗎?」
我答:「針灸對這個病效果理想。
證型分型與針灸治療。
根據臨床表現,常見證型及對應針刺方案:
1. 風熱犯肺(咽喉感染、扁桃體炎)
● 症狀:咽痛、發熱、咳嗽、舌紅苔薄黃。
● 治則:疏風清熱,利咽解毒。
● 取穴:
● 主穴:合谷(大腸經,瀉熱)、曲池(清熱)、少商(點刺出血,瀉肺熱)。
● 配穴:尺澤(肺經)、天突(利咽)、大椎(退熱)。
2. 濕熱蘊膚(皮膚感染、丹毒)
● 症狀:局部紅腫熱痛、滲液糜爛、舌苔黃膩。
● 治則:清熱利濕,解毒消腫。
● 取穴:
● 主穴:陰陵泉(健脾祛濕)、血海(涼血)、足三里(調脾胃)、阿是穴(局部圍刺)。
● 配穴:三陰交(利濕)、委中(刺絡放血,瀉熱毒)。
3. 熱毒熾盛(重症感染、膿瘍)
● 症狀:高熱、煩渴、局部化膿、舌紅絳苔黃燥。 ● 治則:清熱涼血,解毒排膿。
● 取穴:
● 主穴:十宣(點刺放血瀉熱)、大椎(瀉陽熱)、曲澤(心包經,涼血)。
● 配穴:膈俞(血會,涼血)、豐隆(化痰濁)。
4. 正虛邪戀(反覆感染、慢性期)
● 症狀:低熱、乏力、易復發、舌淡苔薄。
● 治則:扶正祛邪,益氣養陰。
● 取穴:
● 主穴:足三里(補氣)、關元(培元固本)、太溪(滋腎陰)。
● 配穴:肺俞(補肺氣)、脾俞(健脾化濕)。
而你的證型,正正就是風熱犯肺型。」
Rita問:「其實對於這個病,我試過很多不同方法,但仍然未能解決,這個病手尾很長嗎?」
我答:「預後評估。
1. 急性期:若及時清熱解毒,按體質配合內服中藥(如五味消毒飲、黃連解毒湯),預後較佳。
2. 慢性或反覆感染:需調理脾肺、固護正氣,避免轉為風濕熱、腎炎等併發症。
3. 高風險族群:幼兒、老年人或氣陰兩虛者,易遷延不癒,需長期調養。」
Rita續問:「其實對於這個病,有甚麼要特別注意的?」
我答:「注意事項。
1. 飲食禁忌:
● 忌辛辣、油炸、海鮮(發物),防助熱生濕。
● 宜清淡飲食,如:綠豆、冬瓜、薏苡仁等利濕清熱之品。
2. 生活調攝:
● 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搔抓感染部位。
● 調暢情志,避免熬夜耗傷正氣。
3. 治療建議:
● 急性感染期中醫針灸和內服中藥併用,可增效減毒。
● 慢性期可定期針灸足三里、關元,增強免疫力。」
Rita 鬆一口氣,說:「看來中醫治療對這個反覆難癒的病是真的有解決辦法。」
我答:「中醫優勢:針對反覆感染或抗生素耐藥者,中醫通過辨證調理體質,有效減少復發。
現代機理:研究顯示針刺可調節免疫(如提升白血球活性),並具抗炎作用,有效提升醫療效果。」
Rita:「看來這次行對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