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2/2022Photo: 由作者提供
高質布料不是碎料,紡織縫紉故事一疋布咁長?
工作室樓下有一間老店,長年陳列著數十部古董衣車,每次走過,盯着櫥窗,也想起香港曾經興旺過的紡織製衣業,又或者,有過那些在無數唐樓樓上密密縫的裁縫,就像《梅艷芳》裏的梅艷芳,走上麻石樓梯初訪劉培基,轉角處盡是裁縫師傅的招牌,工作室桌上的三角粉筆、裁布刀、紙樣——小時候跟母親找裁縫造衫,正是這般眼熟畫面。
數數手指,連《花樣年華》裏讓觀眾嘖嘖稱靚的旗袍,都已經是22年前的事了。那些或淡色,或暗沉,或鮮艷班爛的pattern,那些獨特布料,那些碩果僅存的上海師傅,承載着上世紀一部分的南來香港歷史,都可一不可再。
及後坊間雖偶見舉辦一些旗袍工作坊,但無論立體剪裁上挺身不起皺、滾邊幼細均一,人手一針一線的仔細等,已是南轅北轍。
佐敦寶靈街、寧波街是小時候跟先母經常流連的地方,摸不同質地的布料,絲綢絨布,選對了,便叫伙記剪三碼四碼四碼半,再拿去給裁縫造衫,出席不同飲宴場合。
做衫、修補代表依循「自給自足」、減少浪費的價值觀,好友母親如今還有衣車在家,還儲了不少布絮以備不時之需,知慳識儉的美德,跟目下天天新款fast fashion不可同日而語。
提起布料,尚未仕紳化的深水埗,基隆街,是香港一處很特別的地方。認識的理工時裝設計教師、設計師(有香港也有外國)和學生,都會到基隆街布行和棚仔(以鐵皮、塑膠帆布搭建而成的欽州街布料巿場,已有接近50年歷史)買布,留低不少腳毛及汗水。
除了琳瑯滿目的布料選擇,就連布辦也讓人眼花撩亂,就算不懂縫紉,我閒時也會挑品相好的布料充作圍巾mix and match、枱布、窗簾甚至禮物包裝,也見過藝術家來搜購材料做裝置作品。所以就算之前沉靜了的深水埗,近年又再度熱鬧起來,供各位繼續發揮創作小宇宙。
盛極而衰,然後絕處逢生,這些片段,憶來不無感觸,但曾見證過,足以無憾,尤其過去幾天,驟然陰冷,昔日棉襖換上臃腫的羽絨褸,美感縱然減退,人情卻不冷,友儕間仍互相噓寒問暖,買不到,但看得見,在元宇宙仍感受到的,何妨珍藏這份情懷。
【你點睇?】有學者倡60至65歲以下長者之2元乘車優惠,設每月補貼上限700元,你點睇?►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