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6/2021Photo: Emil Ng
一櫈一故事:一張椅子提升公共間質素,也承載著一段回憶,連繫著生活和社區
家具之中,我最愛收藏椅子。工作室裡放的幾張未必特別名貴,卻十分有意義。當中有我從母校回收來的班房櫈,藏著我最珍重的中學回憶。也有我欣賞的設計師的作品,像Arne Jacobson的Egg Chair和Hans Wegner的Wishbone Chair,它們見證著一個時代,一份美學經典。
椅子也走進社區,尤記得去年經過沙田大會堂,見到一套特別亮眼的的長櫈。原來是一間本地設計工作室從沙田社區收集了二萬個膠樽,升級再造為一張公共長椅,讓公眾安坐。長櫈以「取自沙田,用之沙田」的環保概念,和城門河為靈感創作。成長於沙田的我,每天看著街坊在城門河兩旁散步、慢跑,或在樹下乘涼,可能某棵大樹下的長椅,也在這個公共空間裡默默地連繫著生活和社區。
剛過去的藝術月,我特別深刻的是太古「Please Be Seated請就座」公共藝術裝置。作品由英國著名設計師Paul Cocksedge設計,在香港首次亮相,將會在太古公園作永久展出。作品以都市生活節奏為靈感、大波浪的形態呈現,讓我們自由穿梭探索,或稍作休息。除了在互動中把藝術推廣到更廣的受眾之外,也提升了公共空間的質素。
記得大學時第一次接觸公共空間這個概念,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設計、位處紐約公園大道的Seagram Building (1985)。當時要紐約黃金地段留有公共空間是種奢侈的想法,但建築師寧可增加大廈高度,也堅持預留一大部分面積作公共空間,再用上大量玻璃為主物料,打破空間的界線,成為實現公共空間的經典。
香港這個城市經歷許多,也值得更多公共空間,讓大家安坐、稍歇、喘息。
第九屆「傳媒轉型大獎」請投etnet經濟通一票!► 立即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