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31/05/2018

一本雜誌的死因

  有50年歷史,由Andy Warhol一手創辦的《Interview》雜誌宣佈停刊,令不少業界人士感到惋惜。《Interview》在文化領域上已經被公認有一定成就,尤其是他們歷年來所創作的封面,每一個都經典和前衛。而《Interview》的結業,亦正告訴大家知道,一本做得再好的雜誌,一樣可以一夜之間消失於人世。紙媒行業不景氣,很多人歸咎於社會生態和人們閱讀習慣改變,網媒興起令紙媒衰落,還有品牌投放廣告的平台轉移。但要整死一本雜誌,又何止這些外在原因,內在原因一樣可以自己整死自己,所講的已經不是編採內容和創意,而是經營妥善與否,將所賺的一分一毫,或所花的一分一毫,用得其所,令收支平衡,甚至有盈利。

 

  《Interview》每個月有幾多收入就不得而知,但出現財困則是鐵一般事實,其前編輯部總監Fabien Baron與其造型師妻子更入稟法院向雜誌持有人追討多達60萬美元欠薪,其入稟狀更透露了Fabien Baron受聘時月薪高達30萬港元,還未計算其他福利,持有《Interview》的Brant Publications更欠落一身街數。Fabien Baron在時裝界地位超然,加上早前已離職的創意總監Karl Templer,還有已故前編輯總監Glenn O’Brien在行內都是頂尖人物,單是他們的薪酬,已經是天文數字。有這地位的人,亦自然有非一般的工作團隊,頂級攝影師、化妝師,髮型師,甚至拍攝一輯大片都可能有十個打雜,要吃高級餐廳的到會,要喝Perrier-Jouët香檳,這些都在外國很常見。用人唯才固然重要,但有時候所謂人才卻可能成為公司負累,Fabien Baron以他的資歷與地位,拿30萬元月薪並不為過,但當一間公司生意不景,這些龐大成本開支便會成為公司負累。而我們身邊,都總會有一兩個Fabien Baron,像連卡佛或某些國際品牌,便最喜歡以超乎正常市價從外國招聘外籍員工,錢是花了,但所謂專才卻可能換來一些不事生產冗員。

 

  眾所周知做雜誌是一門燒銀紙生意,尤其是時裝雜誌,由內到外都要講派頭,要不然本地某報業集團去年也不會聘請Titi Kwan擔任美術顧問。派頭需要銀紙堆砌出來,但如何適度用人,如何適度用錢,是門高深學問。有時候倒轉頭諗,為甚麼這十年期間本地雜誌稿費只有減而沒有增加,某程度是在艱難時期開源節流措施,理應體諒,但到最後當知道他們節儉只為揮霍,就會覺得這所謂「共渡時艱」是自討苦吃。其實做人同做雜誌一樣,與其兜兜轉轉都係冇結果,拖拖拉拉,倒不如乾脆來個了斷。

所有東西都有終結一刻,雜誌當然亦不例外,沒有甚麼可惜不可惜。

美國《Vogue》肯定是全球最會燒紙的一本時裝雜誌,其員工薪酬和製作成本都是天文數字。《Interview》停刊,相信會令Condé Nast高層加快為《Vogue》進行大清洗。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講講常見年輕人理財問題!想「人有我有」?認可理財社工分享理財觀念小秘訣!► 即睇

Fall in Fall

You May Also Like
#Fashion News #Interview #雜誌 #Andy Warhol #Brant Publications #Karl Templer #Glenn O’Brien #時裝雜誌 #Vogue #Condé Nast #網媒 #紙媒
More on Fashion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傾力救市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