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3-01-22

不要過度治療

  近日觀賞一套電視劇時,劇情說到女主角家族具有遺傳性乳癌問題,她的媽媽、姨媽及姐姐均在三十歲前患上乳癌,但經過長期艱苦治療後均不敵癌魔而離世。女主角不想步上她們的後塵,在將來也要面對痛苦的化療,故決定在三十歲病發前切除乳房。

 

  我並不知道這種醫治手法的可行性有多大,但我相信很少人會像女主角有這種悲觀的想法。女主角的思想充滿了負能量,若真的在未病發就先切除乳房,顯然是屬於醫生所說的過度治療。美國臨床腫瘤學會等在內的美國九大醫學組織對過度醫療下了一個簡單的定義:過度醫療是指超過疾病實際需求的診斷和治療的行為,包括過度檢查和過度治療。

 

  在現實中,面對癌症的治療,若進行過度治療,結果可能事與願違,癌症醫不好的同時,病人的病情反而加重,甚至危及性命。過度治療的原因很多,有的是醫生認知上和經驗方面的不足;有的是經濟利益的問題;有的是病人過於偏激,一心想消滅身上所有的癌細胞。無論是哪種原因,過度治療均會令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傷害,病人或家屬都要小心走上這條路。

 

  作為病人,並不能清楚知道醫生的專業水平去到哪,所以有疑問時不妨再諮詢其他醫生的意見,這樣才能避免過度治療,千萬不要在不清不楚的情況下就開始治療。以我的經驗,在早前肺腫瘤增大時,若只看那一位主張化療的醫生,並相信他的專業意見而進行化療。我估計,現在除了面對昂貴的藥費外,病情也不會好得到哪去。事後回想,那位醫生並沒有電療的資格,他很自然會建議病人採用他可以醫治的方案,但其建議未必對病人最有利。

 

  說起經濟利益的問題,我想在內地的情況會嚴重得多,「以藥養醫」的問題一日不改,過度治療的情況一直都會存在下去。據一位內地腫瘤科醫生透露,癌症病人面對的情況是,醫院的外科賺了錢,再把病人轉到化療科化療,跟著再去放療科電療,這些科室錢都賺夠了,再把病人扔到中醫科去。在香港,有的私家醫生也會熱衷於建議病人使用價錢較高的新藥物,美其名是有效性較高,但實在上病人可能也只是他們的白老鼠而已。

 

  另外,有的病人,熱衷於尋找癌細胞的蛛絲馬跡,一旦發現癌細胞,就請求醫生採取攻擊性的治療方法。有的甚至不聽醫生勸告,盲目要求超標準、高強度的化療或電療,希望能將體內的癌細胞消滅乾淨,結果病人可能不是死於癌症,而是死於過度治療。我記得我哥哥也有過這種想法,認為我在電療完後,再順手做幾次化療,務求將癌細胞徹底消滅。不過,是不是一加一就大於一呢?這可能是家人善意的願望,但實際上卻是另一回事。有的病人,並不適宜手術但卻勉強開刀,這只會令其更加虛弱,連後續治療也變得困難。

 

  事實上,許多年老的癌症病人可能身體虛弱,併發症多且常伴有內臟功能的損害,以殺滅癌細胞為目標的西醫治療模式可能並不適合他們。要知道,得了同樣一個癌,但人不一樣,結局是會不一樣。有的病人可能將患癌的器官全切了,甚至把周圍的淋巴結無論有否轉移都全掃光,但最後病人卻死了;有的病人就算癌症從未根治,人卻活得好好的,實現了醫生口中所說的「帶瘤生存」。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WoW WoW星期三:健康網購產品低至$99 (只限今天)► 火速行動

更多抗癌點滴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