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0-05-17

走過死亡建築

建築系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建造墳場內的骨灰龕大樓。那時,仍然是年青的時候,對死亡沒有太大的恐懼,覺得一切都會永恆不變,死亡好像是遙不可及。設計骨灰龕的建築,除了有安置先人骨灰的實際用途,還會體現建築設計師的生死觀:這建築與仍活著的人的關係,與周圍環境的配合。

死亡之建築的概念

當時,我想像中的「死亡」之建築仍然是有形的,只是想在有形的建築物上,如何表達生死。當時還年青,設計的構思是希望表達死亡中的光明、寧靜中的生命。骨灰龕再不是灰暗冷冰,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地方。這兒光明通透,有著大自然的光影,綠色茂盛的樹林,這兒有園林、水池、花鳥,這裡是孕育著生命的大自然。

構想中的骨灰龕建築,就如中國式的四合院,包圍著中間優雅的庭院,來到這兒的朋友都沒有冰涼的感覺。可是,這一切都只是在心中的構思,最後都沒有實現。

與死亡相遇

參與「死亡建築」期間,我不斷在墳場進出,經過墓碑前看見亡者的相片,不少都是年青的,還有的是童年和青年。那段時間,我閱讀了死亡,它原來是不分年齡、不分老幼、不分貴賤。

離開此職位後,很久也沒有再接觸「死亡建築」,但在生命的路上,不少認識的朋友一一的離世,死亡愈來愈接近了。每次遇上朋友離世,這些在心內的問題都會重現:「甚麼是生?甚麼是死?生命死亡是甚麼的一回事?為甚麼我們活在世上,又要離開?」

捉迷藏的遊戲

由於這個疑問,它帶我走上一條追尋的路,正至那一天聽見一行襌師的佛法開示,給了我一點啟悟。襌師拿出火柴,一手的擦,火燄出現了,一口氣的吹,火燄熄滅了。襌師問:「火燄呀火燄,你到哪裡去了,我知道你是和我玩捉迷藏的遊戲。當因緣俱足時,你會再出現。」當我們看見燭光的火燄時,我們看見燭光由開始至熄滅,同時我們目睹它光與熱的力量不斷的在燃燒的過程中向四方散發。

 


燭光只是以不同的形態展現,我們的生命亦然,生命如燭光不斷的燃點,在直線的時間觀念中,這生命亦有盡頭的一天,但在橫向的層面來看,我們的生命每刻都在生死,每刻都在延續。生死原來是同一的兩面。

走上死亡之生命大道

知道了這奧妙之處,死亡再不是黑暗的終點。那一年,更有因緣到訪了在台灣的法鼓山,走上了它的「生命大道」。「生命大道」是往山中走的一條山路,沿途有小溪、流水、有樹林、有盛放的花朵,有途人還帶了小狗來散步。這兒原來就是我們平常的墳場,亡者的身體化成灰,分成五份,埋在五個不同的地洞中,之後洞會被泥土再蓋上,生命的灰燼回到大地,再孕育大地的生命。這兒沒有墳碑、沒有骨灰龕、沒有紀錄你的存在,你的子孫只以在樹葉花草溪水和你再見面。

 

alt

 

alt

 

alt

 

alt

臺灣法鼓山「生命大道」沿途景色,山水樹林,讓我體會生命的奧妙。


燃點生命,為在世界散發熱和光,之後,你不留下一點足跡。但你的光和熱己繼續的留存下去。原來,「變」真的才是永恆。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榮獲第六屆國際信息商會議「最佳信息商」白金獎► 了解詳情

更多細味建築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