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3-01-11

改善大專自資課程,政府責無旁貸 (民主黨 黃碧雲)

  教育不單是對社會的投資,並且是基本人權,政府有責任提供教育及保障教育質素。以往特區政府提出六成適齡學生接受專上教育,促進知識型經濟。2002 年,宋達能報告書建議私人機構成立大專院校,以應付需求。政府往後推行專上教育普及化,但只增加少量政府資助學士學位課程,近十多年維持約 15000 個學額,讓私人機構及現有大專院校大幅開辦自資課程,結果是大專教育商品化,市場化的運作使到辦學團體以牟利為目的,與教育理念背道而馳,成為生產文憑證書的工廠。

 

  這種學店風氣形成後,學界便要求政府加強監管專上自資課程,現時這些課程受「大學校長會」的「質素聯校質素檢討委員會」審批,可是課程質素仍然參差,院校之間的互評制度亦未見客觀。有些課程多次被傳媒揭發質素差劣。教育資助委員會在 2010 年的建議書中亦曾提出政府應成立法定委員會監管專上自資課程,以確保課程質素。

 

  各院校透過開辦自資副學位課程所盈餘數以千萬計,副學位學費負擔,卻比學位課程更高,近年更不斷增加,而且加幅極高。香港大專教育商品化的禍端,就是政府不願在教育上付出更大的承擔,把責任交由市場,減輕政府支出,卻增加了無數學生的負擔,學生付出高昂學費,學費卻用作「供樓」,院校興建教學樓,往往欠下需20多年才還清的貸款。除此之外,自資課程院校每年賺取巨額盈餘,卻用作另立院校,學生要負擔沉重的「學債」。可是學生在課程質素、學習環境上並未得到保障。

 

  其實政府應該重回正途,增加大專教育開支,增加資助學士學位,提供升學途徑,提升整體入大學率和副學士升讀資助學位率,解決升學途徑。同時政府應進一步改善學生資助政策,如放寬資助條件、取消在學利息,根據學生畢業後的入息按比例繳還貸款,減輕學生的學債壓力。

 

  筆者支持教育普及化,但自資副學位課程濫開,副學位學額無止境膨脹,部分課程質素差劣,認受性備受質疑。香港人口接受專上教育率早已達六成,相反,資助學士學位比率卻維持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約19%。高中畢業生唯有轉向自資課程,但有些自資課程不但難以在社會得到肯定,升學路徑亦不明朗,政府應該正視問題,不要置身事外。

 

《民主黨中央委員會委員 黃碧雲》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榮獲HKEX Awards 2023 「最佳表現證券數據供應商」大獎► 了解詳情

更多政治擂台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