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3-03-19

勿讓奶粉問題成為兩地鴻溝(民建聯 譚耀宗)

  近期香港與內地,無論在社會各界、媒體及議會中,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在本月初特區政府推出限制嬰幼兒奶粉出口的措施。在有關措施推出後,內地有一些輿論強烈批評,該措施損害香港的貿易自由的傳統、刑罰過重,有一些批評甚至認為指,有歧視內地人士之嫌。

 

  平情而論,嬰幼兒奶粉作為「嬰幼兒的大米」,任何一個政府均有責任確保嬰幼兒奶粉有充足及穩定的供應,滿足本地嬰兒的需要。而根據政府公布的數字,香港每年進口的嬰幼兒奶粉數量,由2008年的1500萬公斤,到去年上升至4000萬公斤,增幅達3倍之多,而這段時期香港的出生率只是上升17%,從正規途徑轉口的嬰幼兒奶粉只有200萬公斤左右,但一些較為熱門品牌的嬰幼兒奶粉依然出現嚴重的短缺情況。

 

  由此可見,香港現時出現嬰幼兒奶粉短缺,主要基於走私及水貨等非正規的嬰幼兒奶粉轉口貿易猖獗,再加上,部分商人囤積所致,因此,特區政府透過限制嬰幼兒奶粉出口,竭力壓制走私及水貨等活動,從而確保本地嬰幼兒有充足的奶粉供應,本身都屬於具針對性,而「合情合理」之舉。不過,有關措施引起內地輿論的強烈反彈,對特區政府以言,可算是有點始料不及。

 

  內地居民及輿論對有關措施的不滿,除了是基於有關措施限制他們在港購買嬰幼兒奶粉自由之外,更重要是他們對有關措施的了解不足,誤以為有關措施只是單單針對內地居民,從而令他們感到不快,甚至有被歧視的感覺。

 

  就此,為免有關誤解日漸擴大,損害兩地居民之間的感情,特區政府有需要加強向內地居民的宣傳工作,全面及具體解釋有關措施的目的及內容,其中,必須向內地居民說明,有關措施並非是單單限制內地居民攜帶過量嬰幼兒奶粉進入內地,而是任何國籍人士,不論該名人士前往任何地區均不可以攜帶過量的嬰幼兒奶粉離開香港,從而消除有關措施針對內地居民的誤解。

 

  與此同時,當局更應儘快與嬰幼兒奶粉的批發商及各級零售商研究,如何有效地理順嬰幼兒奶粉的供應鏈,確保嬰幼兒奶粉的供應,完全能夠滿足本地嬰幼兒需要時,修訂或撤銷有關措施。

 

  此外,特區政府與內地有關當局應該把握內地居民對在港出售嬰幼兒奶粉,具有一定信心的機遇,推動兩地之間的合作。當中包括:可以利用CEPA的規定,容許香港商人在內地,特別是珠三角地區設立「香港嬰幼兒奶粉專賣點」,讓這些商人可以透過正規途徑,將經香港檢疫的嬰幼兒奶粉轉口到內地,這既可以滿足內地對香港出售嬰幼兒奶粉需求的同時,又不會影響本港嬰幼兒奶粉的市場供應,更可以為不少本港商人帶來更多的商機。再者,可以考慮在香港或內地設立專業的檢測中心,而香港的檢測標準,檢測在內地出售的國產及進口的嬰幼兒奶粉,從而提升內地居民對內地所出售的嬰幼兒奶粉的信心,亦可以為香港的檢測及認證業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民建聯主席 譚耀宗》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WoW WoW星期三:健康網購產品低至$99 (只限今天)► 火速行動

更多政治擂台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