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1-04-20

線上線下心連心!慈善體驗如何做到數碼化?

  數碼轉型讓經濟及金融科技顛覆了企業的營運模式,改變普羅大眾的日常生活。不同的非牟利組織或慈善機構,應藉著科技發展數碼或虛擬技術,發展不同主題及內容,來回應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生活模式大變的社會,促進社會共融及與受眾互動,讓大眾可輕鬆捐贈,及非牟利組織或慈善機構可創建各式各樣慈善活動,沒有時間或地點限制,更進一步融入生活。

 

  除了一般的賣旗籌款項目,各非牟利組織或慈善機構更適應疫後經濟「新常態」,促進捐贈市場回暖,亦要把握跨區域的優勢,以創新方案應對弱勢社群所面對的貧窮與社會孤立的問題。

 

  各式各樣的計劃可涵蓋不同藝術形式,包括舞蹈、戲劇、音樂、戲曲、電影及媒體藝術、文學藝術、視覺藝術、跨媒介/跨界別等,揉合數碼製作,囊括線上及線下活動及節目,抓緊科技帶來的機遇,致力開闢新的善款來源,每一計劃均有助拉近慈善與大眾和特定社群的距離,增加捐款渠道,接觸更多捐贈者。如早前一賣旗日,社福機構或團體在社會福利署批准的賣旗日,使用便攜式八達通讀寫器賣旗。這樣一來進一步把電子捐款的應用範圍伸延至更多慈善募捐活動,例如獎券義賣、捐款站和其他街頭籌款活動;此等計劃更有效地為非牟利組織或慈善機構提供了一個便捷的捐款途徑,減省機構點算硬幣的行政資源和時間,提升籌款整體效益。

 

  科技日新月異,要進一步保護弱勢或有需要社群的需求,我們必須與時俱進。如早前香港復康會「畫出新生命」慈善義賣暨畫展,結合了線上線下的優勢,為基層殘疾及長期病患者提供復康服務籌募經費,可以在網上認購畫作,虛擬導覽,而在線下則主辦畫展,展出的藝術創作超過60幅,結合科技與傳統,可以讓非牟利組織或慈善機構的品牌和青年人連繫起來。

 

  將消費行為跟大眾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混合著慈善的消費方式經常在坊間出現,消費和慈善的經驗於是亦變得密不可分。人們對於消費及慈善行為所賦予的意義,影響著人們往後其他消費及慈善行為的模式和習慣,是故消費和慈善的意義其實亦在無止境的中介過程中不斷流動和轉變。愈來愈多消費者關注永續性,他們在選擇不同捐贈機構的時候,也會考慮相關因素。

 

  共融和促進社區可持續發展是各界共同追求的理想,為了實踐這個理念,各社福機構應積極透過各種措施,積極加強對所服務的受眾的支援,透過各形各色的平台和方案推廣共融文化,善用金融科技,以嶄新多樣的捐款途徑,吸引各界支持與認識他們有意義的工作項目,這也有助大眾衝破地域界限,透過數碼化渠道共同建造和諧社區,讓更多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分享關愛。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

更多智叻生活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社創 #科技 #創科 #數碼 #數碼轉型 #慈善 #捐贈 #復康會 #畫出新生命 #電子支付 #消費模式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回顧24 展望25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