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17-11-17

參考莫干山會議招青年人才

  上周開了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連續4小時的會議後,走出政府總部,原來天色已黑,但隱約仍可見到總部門外有個臨時接待處,似是為中央政策組招聘年輕人員而設的。林鄭多次提出,希望招納多些青年才俊加入政府或是諮詢架構,這取向是對的,問題是怎麼樣發掘人才、培養人才。這不由使我想起1984年9月3日至9月10日在杭州附近以干將莫邪為名的莫干山所舉行的一個「中青年經濟科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這個史稱「莫干山會議」的聚會,影響深遠,為中國以後30多年的經濟發展發掘了大量的人才,而且從歷史眼光觀之,這次的選才極為成功,特區政府在選拔年輕人時,應參考一下別人是怎樣做到的。

 

徵文比賽挑選代表

 

  為甚麼說「莫干山會議」十分成功呢?這次會議正式代表124人,來自全國,從1,300篇應徵論文的作者中挑選出來,還有一些是會議發起人或是已有一定成就的中青年學者,也有些是在政府工作的。非正式代表有183人,有來自學界、政界、報界等等的,最年輕的參與者是當年只得24歲的西北大學研究生張維迎。張是我老朋友,是內地頂尖經濟學家,曾任北大光華經濟管理學院院長。但就在這批人中,我們竟可以找到大量後來都成了經濟領域中撐起了國家的棟樑人物。

 

  今天中國的經濟名人有誰參加過當年的「莫干山會議」?很多!只提一小部分。上面已提過了張維迎,最著名的恐怕是剛退下政治局常委的反貪腐大將王岐山;清華大學出身的周小川今天已是人民銀行行長,他也是會議中人;馬凱當上了國務院副總理;郭樹清、樓繼偉、李劍閣都曾在中央財金官員系統中擔任領導職位;周其仁是全國知名的北大教授;華生當過大學校長;吳曉靈當過人民銀行副行長等等,不能盡錄。

 

  這個會議憑甚麼發掘到這麼多優秀的人才?上述提到的徵文比賽是一個重要方法,參與者要各憑本事把自己的觀點有系統、有尖銳性地寫出來。入選者已是精英,但這還未夠。主辦者為幾個傳媒與高等教育機構,他們把與會者送上山,一星期內在山上大辯論,我估計也許像我們常搞的研討營、退修營之類的。幾百名思想活躍的精英放開思想辯論,是很使人激盪的。據說當時上山的台階上,站了不少沒有入選的青年,他們一直在等待著、懇求著,就算不給他們發言時間,也希望能到會議廳中旁聽別人的真知灼見。經過文革的折騰,中國的青年特別的求知若渴。

 

送上山辯論一星期

 

  辯論本身不但有助進一步的發掘人才,而且亦是培養人才的有效方法。參與者名單中我見到陳一諮的名字,記得在80年代,他已是趙紫陽的重要謀臣,我在美國教書時,他曾在我家住過一晚,印象中他十分聰敏老練,他是否在莫干山中負有挑選人才的責任,我不知道,但他應有這能力。

 

  會議結束後,總理趙紫陽會見了包括王岐山在內的「四君子」,這是第一次的老青對話,後來又有了第二次。「莫干山會議」中有討論過當年十分熱門的價格改革問題,趙紫陽便讚討論「很開腦筋」。會後,參與者開風氣之先,寫了7份政策研究報告,各地亦成立了不少青年經濟學會,這批人應是中國公共經濟政策研究的先行者,對日後中國決策層的影響不容低估,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更直接被招入各政府部門辦事,其後有些還扶搖直上。

 

  香港政府可參考甚麼?最簡單便是先邀請幾位當年的與會者來講解情況。但從上所述,有些做法比面試更有效。可以先搞徵文比賽或在報章上的文章物色有識人士,但這未夠,要組織一些研討營讓他們進行尖銳的辯論,並找高人從旁觀察著,一方面可搞清誰是龍誰是蟲,亦可使參與者接觸到不同觀點的人。這些對他們將來在政府的工作應十分有用。特區政府當然也會有自己的一套觀人術,但在處理深層次的矛盾及吸納青年精英的觀點上,成績未見突出,參考「莫干山會議」的一套,應有好處。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政府擬立法規定所有的士須於車內安裝攝錄設備,你是否認同? ► 立即投票

更多雷鳴天下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回顧24 展望25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