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18-09-28

「千人計劃」與排華

  最近美國華裔科技學術界流傳著一種說法,聯邦調查局(FBI)會密切監視那些曾獲中國頒發「千人計劃」資助的學者,甚至建議將他們全部炒掉,以防他們竊取知識產權云云。

 

  此種耳語或媒體上的報道,也許含有不少別有用心的炒作,但它為人注意,應該與特朗普發動的貿易戰及科技戰有關。8月美國主要的生物與醫療研究經費提供者「國家健康所」(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的所長哥連斯(Francis Collins),寫了一封致近萬個收過NIH資助的科研單位或大學實驗室,鼓勵他們可與FBI多了解一些安全事項,此信可能火上加油,使傳聞得到一點根據。

 

  北京大學理學院院長國際知名的神經科學家饒毅寫信,怒斥哥連斯向特朗普主義屈服,政治干預一向公開的國際學術交流,NIH資助的研究與國防無關,NIH並不擁有受資助實驗室的研究成果,為何發此通告?哥連斯回應說饒毅想多了,他並無針對中國,且珍惜學術交流。但猶記得50年代麥卡錫狂潮時被迫害的錢學森及更近一點的美籍華人科學家李文和冤案的華人社會,哥連斯的辯解恐未夠說服力。

 

屈於政治 學術自由被干預

 

  這個「千人計劃」是甚麼一回事?香港學界不少人對它都會熟悉,它的全名是「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計劃」,2008年啓動,是內地眾多吸引學術創新及創業人才的計劃之一(另一著名的計劃是「長江學者」)。它的基本要求是成功申請者要有博士學位,55歲以下,在國外著名高校或科研院所擔任教授職務,也歡迎企業金融機構的專業技術及管理人才,這些人要擁有自主的知識產權。獲批者有不少於100萬元的一次性免稅輔助,其工資中亦有多種稅務優惠,但每年在內地工作不能低於6個月。「千人計劃」中後來又設立了所謂「短期千人」的計劃,參與者每年只用工作2個月以上。

 

  美國若真的要針對「千人計劃」,矛頭理應是指向那些「短期千人」的參與者,因為「長期千人」的目的根本是希望這些學者徹底回國,美國政府若要各大學炒掉他們,豈非正中中國政府下懷?至於「短期千人」的人才,他們在美國應有正職,美國的大學1年只有9個或10個月薪水,暑假時他們可到內地工作2、3個月,並無違反大學規則,這在學界常見得很,甚至有時被視作一種榮譽。

 

  不過,「短期千人」在內地也頗引起爭議,有些人認為他們只是回國玩玩,收了錢後卻無大貢獻,在大約3年前,除了西部及東北地區的單位可聘請「短期千人」的參與者外,此計劃已被廢棄。美國政府若是針對他們,便有點後知後覺,除了那些願意到較落後地區的少數學者外,FBI恐怕找不到多少有用的對象去調查。

 

  我的一位同學及老朋友,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田國強教授3年前撰文,狠批取消「短期千人」的不當,短期來華的學者平均質素遠高於「長期千人」,前者下不了決心長期回國,多是對工作生活環境及政策沒把握,他們需要一段時間磨合才會回國。

 

放棄美籍 回國打出一片天

 

  事實上,有多位頂尖海歸學者在過去也只是短期回去,建立了實驗室後才徹底歸國,上述的饒毅及清華的前副校長現在的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等著名學者,都經歷過這過程才放棄美籍,在內地打出一片新天地。中國投放在科研的資金急劇增長,特朗普卻意圖大削研究經費,內地科研單位的條件比前吸引力大得多,若美國政府要迫害華裔科學家,可能有助這些猶疑不決的人更快地加入海歸行列。其實,香港也應打他們主意,吸引他們到港。

 

  美國政府的虛偽有時會使人大惑不解,申請到美國讀書的人在美國的領事館中,若被問到畢業後會否留在美國,一定要表明絕不會這樣做,否則簽證不會被批。但美國的國力卻建基於吸納了大量世界人才之上,美國今天的科技界,大半骨幹都是華人與印度人,若華人都回到中國,美國的科技必遭重大挫傷。2017年,據《自然》雜誌統計,中國在全球最頂尖的68份科學刊物共發表了9,087篇論文,排名世界第二,只及美國的46%,但與2012年相比,中國的論文數量增加了100%,美國卻停滯不前,甚至下降,以此態勢,5到10年間,中國或可超越美國。若美國排華,這改變便更快了。

 

轉載自: 晴報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

更多雷鳴天下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千人計劃 #科技 #學術 #人才 #美國 #中國 #海歸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