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30
2022年逐鹿亞歐大陸
對亞歐大陸地緣格局面臨的巨變而言,2021年是值得回顧的年份,因為這一年,在美國總統拜登那老態龍鍾的外表掩飾下,五眼聯盟從西、南、東三個方向圍堵和分隔歐亞的海權戰略終於呈現雛形,三條相呼應的軍事分隔線亦由混沌變得清晰。
(shutterstock)
第一條線位於亞歐大陸西端,以英國為離岸支撐點,東歐反俄小國為內應,北約為軍事前鋒,從波羅的海向黑海伸延,既把西歐囊括在勢力範圍內,又拒俄羅斯於歐洲門外,從而阻隔歐陸大國融合。
第二條線在亞歐大陸南端,以中央司令部美軍依托地區盟國,沿地中海經以色列、伊拉克至波斯灣一線,在敍利亞、伊朗等國之間找尋破綻,同時與土耳其謀求默契,隨時像一把匕首剖開裏海,分隔中亞,直抵俄羅斯南垂的高加索地區。
以上兩條線是自冷戰結束後就一直在演進的「舊套路」,概括而言第一條就是北約東擴,目前由於俄羅斯重兵壓境而糾結於烏克蘭﹔第二條則建基於美國在中東發動的一系列戰爭,最終亦因為俄羅斯出兵敍利亞而打成平手,目前再次聚焦於逐漸掌握核技術的伊朗。
亞洲小北約與遠海封鎖
(shutterstock)
2021年最新,也是最值得關注的變化,在於亞歐大陸東端冒出的第三條線,也就是美國和五眼聯盟正式將「亞洲小北約」的構想付諸實行,以澳洲為離岸支撐點,在第二和第三島鏈之間建立「遠海封鎖」中國的軍事實力。華府軍事智庫圈多年前就已提出「遠海封鎖」的概念。而民主黨前總統奧巴馬在任時,亦開始推行亞洲再平衡戰略,以經濟和軍事的雙重手段來遏止中國崛起。
不過,有關戰略被其繼任者特朗普扔入垃圾桶,直至拜登上台才又撿起來。今年9月15日,澳英美三國安全協議(AUKUS)突然簽訂。澳洲不惜與法國毀約,改為在美英協助下製造8艘核動力潛艇,同時放棄與空巴的直升機合約,改為購買52架美國「黑鷹」和「海鷹」直升機。把這兩次軍購簡單理解為美國向法國搶軍火訂單顯然是不透徹的,澳洲一邊倒採購美式裝備,預示著五眼聯盟走向軍事一體化。
(iStock)
可以預見的是,為了達成對華遠海封鎖的目的,澳洲還會有更多的美國軍購項目,而美國亦會加快向澳洲提供核潛艇等尖端武器的關鍵技術,以便在不久的未來,五眼的航母、兩棲攻擊艦、核潛艇與F35隱形戰機等等,有能力在深藍海域威懾中國的遠洋航運。
凡此種種,皆預示著2022年將是亞歐地緣政治緊張刺激的一年。在西、南端,烏克蘭和伊朗局勢發展固然舉足輕重,但歐盟內部,尤其是法國大選會否決出一名極右翼總統﹔以及在歐亞之間,土耳其埃爾多安政權在經濟政策失誤下會否轉移矛盾至國外,皆可能影響亞歐板塊的穩定。
大家都是搬不走的鄰居
而在東端,雖然「亞洲小北約」來勢洶洶,但這畢竟也同時釋放出一個訊息:即對於美國來說,在冷戰以來就一直牢牢圍困中國的第一島鏈,在中美軍事力量此消彼長之下已不可守。小北約走向深藍,實際上是一次後撤,這必然令美國在第一島鏈的緊密盟友們食寢難安。
在新的一年,有必要觀察南韓在總統大選結束後,會否繼續與美國走向疏離。身處朝鮮半島的南端,南韓無論是任何政治背景的未來總統都應該清楚意識到,該國不僅在經濟上與中國互有往來,而至關重要的南北韓和平進程,亦愈趨需要中國發揮政治和外交作用。
(iStock)
同時亦有必要仔細咀嚼日本政壇的各種「微劇場」表演,例如重返政壇的前首相安倍晉三早前拋出「新時代台日關係」,即「台灣有事」,等同「日本有事」,也等同「日美同盟有事」論。在美國向第二島鏈後撤的背景下,安倍這段表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視為對美國的「火力偵察」,尤其是判斷拜登政府對「日美同盟有事」這句話會作出何種反應?
說到底,對於亞洲各國來說,亞洲地緣政治的真理無非只有一條,即大家都是「搬不走的鄰居」。日本未來的任何政治動作也不會脫離一項基本原則,就是盡力避免淪為中美衝突的最前沿戰場。這個前沿自然是最好留給台灣,而甚至是民進黨治下的台灣,美國要求其「武裝成刺蝟」的同時,又一步步分拆台積電,亦令島內焦慮情緒上升。日台在美國未來的戰略構想中如何角色分工?這在明年會更加清晰。
(shutterstock)
小北約令東盟如芒刺背
決定亞歐大陸未來格局的還有東盟。澳洲擁有核潛艇尚未威脅到中國,恐已先令印尼等東盟主要國家如芒刺背。而拜登政府在試圖拉攏東南亞國家的時候,似乎亦無意遵重東盟的地位和自主權。例如,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月中訪問東南亞三國前,先行宣布制裁柬埔寨,而該國正是明年東盟的輪值主席國。
(shutterstock,Secretary Antony Blinken twitter網頁截圖)
布林肯隨後還以隨行記者感染新冠肺炎為由,臨時取消了泰國之行,也影射了美泰關係的可有可無。這使得目前拜登政府對東盟發出的訊息,更像是「要麼與美國站在一起,要麼做美國的敵人。」與其充當反華陣營的綠葉陪客,東盟各國顯然面對更現實的問題:美國明年就要加息,如果熱錢像1998年潮水般撤離,你猜到時誰更願意幫忙?
【你點睇?】有學者倡60至65歲以下長者之2元乘車優惠,設每月補貼上限700元,你點睇?►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