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4-10-30

三合一退休方案變二合一

  上日提到,退休人士遇上港股大時代又如何?!本來,今日我想跟大家再深入談談退休前後的投資部署和具體方法,但適逢上周新一批(第九批)銀色債券公布了配售結果,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有關退休的投資部署,就順延至下次吧!

 

  當9月中公布新一批銀債的發售詳情時,我已經指出,只要認購30萬便足夠。結果一如預期,最多只可以分配到24手,即24萬元,即認購30萬是絕對合理的。

 

  新一批銀債合共有30萬宗有效認購,總認購額接近700億。這兩個數字都略比去年稍低,即是說,去年的認購人數和認購額仍然是最高的。

 

  當知道這個結果後,我即時的感覺是,港人對這些優質債券的需求,可能已經見頂了,因為去年是保證息率最高的一次,共5厘,今年則略為調低至4厘,但市場息口已有向下趨勢。結果是,這兩年的認購人數和認購金額都相若。

 

  另外,每年其實都有新一批合資格人士可以認購,但同一時間,也有部分人士因為離世而未能參與。而這個情況每年都會重複出現,因此,大家就可以當成互相抵銷了。整體來說,如果息率正常合理,每年應該可以吸引約30萬人出來認購。而認購額方面,每年發行700億元左右也足以應付。

 

  當然,如果政府的發行額再大一點,或許可以吸引有實力人士加大認購額的,但看來,政府不會在短時間內加大發行額了。

 

(Shutterstock)

 

  從個人層面看,如果你每年都認購30萬元銀債,而每次又可以分到23萬,由於目前銀債的年期只有3年,即是3年後,你手上大約會持有69萬銀債。為方便計算,就假設每年手上都有70萬元銀債吧!以平均息率4厘計算,每年的利息收入就是2.8萬元,即每月大約2333元。

 

  以我自己推動的「三合一退休理財方案」計算,如果三分一資產是這類定息工具(70萬,且是食息唔食本),每月收入大約2333元;另外三分一,即70萬買政府年金(食息又食本,這個應該是「膽」),以60歲男士計,每月收入大約3570元;再假設其餘三分一買收息股(食息唔食本),平均息率5厘,即是每月2916元。三合一的收入總共8819元。

 

  換句話說,以一位退休資產只有200萬港元的人士來說,每月可以獲得8,800多元收入,這算不算一個可以接受的退休生活水平呢?!我自己認為,這似乎仍然不太理想。

 

  如果你在60歲時,真的只擁有200萬元退休資產,我就建議你把我的三合一退休理財方案,簡化成「二合一」了,做法是把170萬元買政府年金(食息又食本),每月收入8670元,餘下30萬元用來認購銀債,每月再多1000元利息收入,合共9670元。

 

  為甚麼要這樣做?目的就是部署到你65歲時申請長者生活津貼。申請長者生活津貼的條件是年滿65歲的港人,現時單身人士的資產上限是40.1萬元;每月收入不可以超過10580元。

 

  當到了65歲時,你便可以申請長者生活津貼,每月可獲4060元(現時來說),到時合共收入13730元(9670元 + 4060元)。70歲時,再申領生果金,每月收入1570元(現時來說),到時合共收入會有15300元。

 

  這個「二合一」的方案,似乎比三合一方案更划算呢!

 

  作者電郵:lkslo@yahoo.com

 

 

 

過去7批銀色債券保證息率和認購反應

發行年份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保證利率(厘)

3

3

3.5

3.5

4

5

4

有效申請宗數(萬)

4.5

5.6

13.52

25.68

28.96

32.3

30

有效認購金額(億)

62

79

432

678.6

624.6

717

699

發行額(億)

30

30

100#

240##

350###

500^

500^

超額認購(倍)

1.07

1.63

4.32

1.83

0.79

0.4

0.4

最多獲配手數*

8

6

14

14

21

23

24

*:每手1萬元,#:最終發行額150億元 ##:最終發行額300億元,###:最終發行額450億元 ^:最終發行額550億元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有學者倡60至65歲以下長者之2元乘車優惠,設每月補貼上限700元,你點睇?► 立即投票

更多我要退休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退休 #理財 #退休方案 #退休錦囊 #銀色債券 #銀債 #政府年金 #長者生活津貼 #長生津 #生果金 #我要退休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回顧24 展望25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