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7/2017
《鄧寇克大行動》技術為故事增值
在Christopher Nolan的《鄧寇克大行動》(Dunkirk)公映之前,一張關於各種播映格式的圖在網上廣傳。
對!《鄧》提供了各種的播放格式,但香港的戲院並不能支援所有格式,最高畫質都是IMAX XENON,想睇IMAX 70mm,請飛去曼谷;想看IMAX with laser,最近可上東莞和台灣。飲恨地,我早了一星期到曼谷一遊,和IMAX 70mm 緣慳一面,因此,我觀看的版本是香港的IMAX。視覺效果的確目不暇給,有種壓迫的滿足感,十分推薦看IMAX版本。
二戰時,德軍步步進迫,包抄著英法聯軍,大批英法士兵滯留在海灘,需等待救援,而鄧寇克行動的目的就是把他們救回英國,亦是二戰中一場重要的徹退行動。
劇情單薄?
由於電影分為海陸空三個時空,若錯過了開首的字幕,或會感到時空錯亂──陸上的是一個星期,海上是一日,天空則是一個小時。交錯的剪接、下重藥的配樂(有時我覺得太過火),驅使全片基本上只有幾秒的透氣位,緊張到爆。時空不斷交錯,的確讓我想起導演前作《潛行空間》(Inception),今回依然流暢,少了一點嘮叨,互相呼應。當海空兩個時空交匯在一點時(陸地的時間點應該是早於海和空),更加爭分奪秒。
故事的主題十分簡單,就是救人和生存,不用固有戰爭片的模式去呈現,但未神到是開創另類戰爭片的模式。《鄧》刻意地去戲劇化,少對白、沒有主角,有點像戰場上的眾生相。由於沒有明顯的故事線,惹來不少批評,認為電影太過偏重技術,甚至用技術的目不暇給去掩蓋著薄弱的故事。然而,我卻認為故事有進步空間的同時,亦認為電影正實驗另一種講故事的方式,技術是幫助而非掩蓋。
最令我欣賞的地方是,《鄧》能夠在牌面上單薄的劇情,單憑鏡頭、配樂、剪接的運用去描述戰爭的可怕,不需語言,不需過份血腥的場面,甚至沒有和敵軍的正面交鋒,只聽著戰機的聲音、炸彈的爆炸聲,都能讓觀眾置身在戰場之中,感受當中的無奈和絕望。不得不提的是,本片堅持以實拍,少用特技,單單是最後的戰機急降時,把IMAX攝影機放在機翼上拍攝,以機師的視點出發,已能感受到下墮的感覺,十分迫真。
今次撤退行動對於士兵來說,其實是不光彩,因此我喜歡其去英雄化,而人人都是英雄的處理。戰爭不是浪漫的玩意,英雄主義並無助把較預計中幾倍的人拯救出來,反之,人人都是英雄,不論是戰鬥到最後一刻的機師、擁有深厚軍事知識的老人、留下救法軍的軍官,還是被拯救的士兵,他們在當刻或往後都在戰爭中貢獻國家。
畢竟,如戲中所言,生存就是勝利──特別在難過的時刻裏,更加要保住條命去奮戰。因此,我更加不明白最後機師的決定/為甚麼要寫給他這個下場。
不同角度看歷史
無獨有偶地,近來有兩套電影都講及這段歷史。包括上周公映的《編寫美好時光》(Their Finest),當中所拍攝的電影就是這鄧寇克大行動;明年公映(最近公布的預告片)的《DARKEST HOUR》,講述邱吉爾的故事,看來他如何處理鄧寇克大行動,應該會是其中一個情節吧!
電影預告片:
《說說心理話》心理急救II:幾個徵兆辨認身邊人需要心理支援!點樣對情緒進行急救、自我照顧?專家分享穩定情緒小練習►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