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2-12-17

欲望和必需

  在經濟學上,「需要」是一個強烈的「欲望」。例如在飢餓時,食物是需要,取得食物是強烈欲望。消費的目的也只有一個,就是藉消費而滿足欲望,獲得預期的效益。

 

  在現實生活中,「需要」和「欲望」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需要」是人類生存所必需,如食物、空氣和水,缺少會造成很大的傷害,甚至死亡。「欲望」是「需要」以外的要求,缺少了會令人產生不愉快、不幸福的感覺,對日常生活卻沒有太大的影響。

 

  為滿足欲望而過量的消費,被視為浪費。精明的消費者會把金錢用於「需要」上,而儘量避免用於「欲望」上的浪費。

 

  要作出精明消費,我們要對「需要」和「欲望」作更仔細的分析。

 

  一般來說,為滿足「欲望」的消費,其效益是較為短暫的,如零食、電影、漫畫等。選擇消費品時以即時感受為主,不必深究其他,選擇若有誤差,容易事過境遷。

 

  為回應「需要」的消費,其效益較高和持久,所以選擇消費品時應要考慮消費品的實用價值及其耐用性。

 

  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在消費前,先比較消費品效益的高低和持久性,從而辨別「需要」和「欲望」。

 

  隨著社會進步,人類的物質享受日益增加,需要和欲望變得不容易分辨。本來為滿足欲望的消費,現今可能變成必需的消費。個人的舒適和享樂,也可能變為必需。電視機和冷氣機在一般中產家庭,已成為必需品,雖然缺少了這些設備,只會減少享樂和舒適感,沒有甚麼真正大不了。

 

  另一方面,學識的追求,在古時是奢侈的消費,只有富庶家庭的孩子才有機會去讀書求學,時至今日,求學已成為必需,父母不把適齡兒童送到學校更是違法。

 

  但不少父母在為子女選擇學校時,卻仍弄不清楚是「欲望」或是「必需」的分別,為滿足虛榮心的欲望,而把子女送入高消費的國際學校或直資學校,其實不少收費廉宜的政府小學,也能培育出品學優秀的學生。

 

  在親子理財的培育上,父母要教導孩子明辨消費的目標,分別「需要」和「欲望」,更不應輕易滿足孩子不必要的欲望。

 

  在商場內常見小孩子吵嚷著要父母買玩具或零食,這是孩子的欲望。很多時,父母對子女表示愛意,會盡可能迎合子女的要求,滿足子女的欲望,而不作出適當的引導。久而久之,子女養成了無目標的浪費,更變得不懂控制欲望,隨意吵鬧,成為不能自律的野孩子。

 

  父母在孩子理財的培育時,同時訓練孩子控制欲望,從而提升孩子的自律能力。

 

  親子理財絕對不是一個獨立的課題。善用親子理財,可以培育出更為人喜愛的好孩子。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榮獲第六屆國際信息商會議「最佳信息商」白金獎► 了解詳情

更多A+孩子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