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3-01-07

棉花糖實驗

   談到「控制欲望」,讓我想起一個出名的「棉花糖實驗」。

 

  據說多年前史丹福大學找來了一群年幼的小孩,首先教師在各人面前放了一塊棉花糖,並在離開前向孩子解釋,教師在十五分鐘後回來時,誰沒有把棉花糖吃掉,可以再多獲得一塊棉花糖作為獎賞。

 

  對三、四歲的孩子而言,這棉花糖的吸引力實在是太大了。不少孩子在教師轉身離開時,已急不及待,立刻把糖放進嘴裏。

 

  有部分孩子初時還能忍耐著,但最終仍敵不過欲望的誘惑,在教師回來前,把糖吃掉。

 

  最後只有小部分的孩子可以堅持到底,能夠控制欲望的孩子終於獲得到獎賞。

 

  多年後,當這群孩子成長了,那些能堅持到底而獲得到獎賞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在社會上獲得更大成就。

 

  這是一個延遲欲望的測試,實驗證明了能夠控制欲望是獲致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也是一個培育消費意識的方法,若不刻意控制欲望,隨意作不適時的消費,把棉花糖「消費」了,則失掉了獲得更大滿足的機會。

 

  現今香港不少父母,一方面望子成龍心切,在學識技藝上,催促子女不遺餘力,但另一方面,卻對子女縱容溺愛,盡量滿足子女的欲望要求,剝奪了子女控制欲望的能力。結果培育出了不少考試成績高、處事能力低,享樂要求高、忍耐能力低的下一代,更降低了他們成龍成鳳的本能。

 

  當然,我們不能要求孩子長期抑制著欲望,這會使生活變得枯燥而無意義。精明的父母在適當的時候仍須滿足子女欲望的要求,但同時卻不能忽略教導子女對欲望的控制。父母可以仿傚棉花糖實驗的方法,讓子女在延遲欲望後,能獲得雙倍的滿足,慢慢養成延遲欲望的習性,增強控制欲望的能力。

 

  父母也可以善用理財手法,在滿足子女欲望的要求,如購買零食或玩具前,先要求子女完成一項使命。這項使命可以是簡單的親親父母、爺爺或姨姨,也可以是熟讀一段課文,或彈奏一首樂曲,甚至可以是與父母兄弟姐妹同玩一個遊戲。目的是要孩子在欲望獲得滿足前,先要作出忍耐,也可以讓孩子明白要滿足欲望,必先要付出代價。

 

  這也是教導孩子理財和金錢意識的良機。在滿足欲望,購買玩具時所付出的代價,正是在財政金錢上的消費,若能作出忍耐,省下適量的金錢,則不致喪失了獲得更大滿足的機會。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WoW WoW星期三:健康網購產品低至$99 (只限今天)► 火速行動

更多A+孩子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