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3-03-11

節儉是美德?

  新春期間,很多時都會全家大小與親友到酒樓飲茶用膳。回想起多年前年幼子女在酒樓討論出的一個歪理,可以作為親子理財上的一個課題。

 

  從酒樓的菜牌,他們發現相同飲品的價錢在酒樓較在超級市場貴了多倍。以汽水為例,三數元一瓶的可樂,在酒樓消費卻要十多元。因此孩子們一致同意不適宜在酒樓點汽水。

 

  但他們隨後的討論卻令人感到意外,他們認為若是由他人結帳,由於不須自己付錢,則可作別論。

 

  父母當然要大費唇舌,為兒女解釋正確的理念意識。

 

  幸好孩子們對理財消費有基本的知識,明白需要和欲望消費的分別,以此為基礎,我們解釋了在消費觀念上幾個詞彙的意義。

 

  首先要決定消費行為的急切性,若他們真正感覺到在酒樓飲汽水有實際的需要,不是純為滿足於一時衝動的欲望,則這是必需的消費,不應計較是誰結帳,因為禁制「需要消費」是「吝嗇」。

 

  另一方面若在酒樓飲汽水沒有必切的需求,只為滿足口舌的感受,則這是一個「欲望消費」。經常隨意作出欲望消費行為,會變為「奢侈」,做成資源上的「浪費」。

 

  最後,若因為不須自己結帳而在酒樓點叫汽水,用他人的資源以滿足自己的欲望,這個行為是「貪婪」的表現。

 

  經過一番解釋,我們把自主權交給孩子,讓他們每次到酒樓,經分析後,可以按自己意願作出是否要飲汽水的決定。

 

  上述解釋是從消費角度的觀點,要孩子真正能夠自己作出精明的決定,他們必須明白「吝嗇」、「奢侈」、「浪費」、「貪婪」等行為在日常生活的意義和所產生的後果。

 

  另一方面,在理財意識上,孩子一般都會被教導「節儉」是美德。

 

  在1714年,一個名為曼德維爾﹙Mandeville﹚的荷蘭人寫了《蜜蜂的寓言》﹙The Fable of the Bees﹚。他的作品對其後的經濟學家,如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大衛.休謨﹙David Hume﹚等,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曼德維爾以蜜蜂王國內市民的消費行為,反映出浪費雖然被視為是私人的罪過,但卻可以刺激經濟,所以是公眾的利益。由於增加消費,社會對產品的需求因而增加;由於需求增加,廠商便會增聘人手,提高生產量,從而提高本地生產總值,做成經濟增長。

 

  蜜蜂王國的市民其後改變了消費模式,提倡節約。產品銷量下降,廠商因而要裁員減產,導致經濟衰退,百業不興。這是「節儉」帶來的後果。

 

  在親子理財的培育,父母要留意均衡消費的重要,過份的「浪費」絕不適宜,但過於「節儉」也不一定是美德。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政府宣布垃圾徵費暫緩,未來將繼續推廣回收及減廢,你認為幾時先係垃圾徵費嘅時機?► 立即投票

更多A+孩子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