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3-04-22

保育茶文化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雖排末,卻不可或缺。七、八十年代,香港人最喜晨早到茶樓泡一壺茶,一盅兩件,精神爽利。

 

  時至今日,泡壺茶變了快餐袋裝茶,一盅兩件換了餐蛋丁、奶油多;更甚是星巴克文化。茶文化,隨時代巨輪,生活節奏急速開始模糊。

 

現代社會的茶文化,開始模糊。

 

真正飲茶的人不多

 

  香港人仍然喜去飲茶,只是真正飲茶的不多,或去飲茶為名,吃點心、粥粉麵飯為實。酒樓食肆也懶得以名茶招待,隨意用最低廉的茶葉應付便是;近日聽過有食肆用茶包待客,在減省成本。

 

  新光酒樓昔日用茶皇廳待客,以作招徠真正懂飲茶客,如今已不復見,茶文化事到如今,流落香港,變質、變樣,大喊文化保育朋友,事隔幾回還輪不到幫手喊保育飲食文化,如今還得靠咱們營運飲食同業;老老實實,生意也做不了,租金、工資、來貨節節上升,但求微利心願已足,論啥保育茶文化呢!

 

  人家日本茶道雖有套繁文縟節程序,尋常百姓家無人不曉,還得自細接受茶道文化教育。

 

「茶神」陸羽 中國茶道最原始

 

  香港教育以考量學生所乏知識為目標,以考試分數為重,沒甚文化傳遞,培養學生生活品味、質素,文化水平不堪;主事教育所撰教材指引勢難找到有關茶文化描述,諸如茶的來源、名稱、風俗、各地方茶館文化。

 

茶文化包括認識茶的來源、名稱、風俗等。

 

  也許有人會知中環有家「陸羽」,卻不知陸羽是唐代人,對茶有高超造詣,稱為「茶神」。陸羽之《茶經》有十個單元: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陸羽對茶的每章節皆清晰描繪,實是中國茶道最原始,最完備之工具典籍,學生連涉獵的機會也缺。

 

  飲食文化淪落,誰之過?飲茶只是如斯生活的通識點滴而已。

 

  香港年輕一輩就是不懂,最基礎如泡茶、茗茶視之陌路,飲茶變了「得閒」、「食個包」的前置口頭禪,悲哀!文化保育源頭在教育。教好下一代,飲茶才有文化。

 

壽眉茶葉

普洱茶葉

烏龍茶葉

 

阿一舌尖的十大名茶:

 

西湖龍井

雲南普洱

太湖碧螺春

廬山雲霧

君山銀針

祁門紅茶

武夷岩茶

黃山毛峰

安溪鐵觀音

鳳凰水仙

 

轉載自晴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與你分享應對性騷擾三部曲,減輕心理陰影創傷、提升自我肯定方法 ► 即睇

更多吾道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