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30
【分數決定人生】信貸評級「突變」信用評分,全城面臨真正的信用危機!
智慧燈柱已成為最受爭議的智慧城市建設!有不少市民擔心,智慧燈柱具有人臉辨識監控功能,不但會侵犯個人私隱,數據更有可能被納入中國的「社會信用體系」,用作信用評級。儘管特區政府發言人已多番澄清,智慧燈柱不涉人臉識別功能,但始終未能釋除公眾疑慮。到底「社會信用體系」是甚麼東西?究竟它有何問題,竟可教人視之為洪水猛獸?
人臉辨識系統根據面部五官位置和相互間的距離作識別特徵,進行身份確認。(圖片來源:IBM官網)
中國改革開放後,儘管經濟高速增長,但國內企業相互間卻出現嚴重的呆債問題,即是甲公司欠乙公司錢,使乙公司無法向丙公司償還債務,故俗稱為「三角債」。1991年至1992年間,估計銀行放貸額度約三分一有三角債問題。1990年代,中國國務院發布《關於在全國範圍内開展清理「三角債」工作的通知》,展開減債和催收債務工作,同時民間亦出現大大小小的信貸評級公司,以解決企業交易和銀行放貸所面對的信用問題。
社會信用體系擁有自家官網「信用中國」,定期公布最新發展。(圖片來源:信用中國網頁截圖)
2006年,政府為求快速建立一套全面的信貸評級系統,便由中國人民銀行直接出手,建立一套全國企業與個人的徵信系統。2007年,中國國務院頒布《關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2014年又發布《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畫綱要(2014-2020年)》,以守信激勵和失信約束為獎懲機制,現社會信用體系的雛形。
芝麻信用整合阿里巴巴旗下平台(包括淘寶、支付寶等)的數據,透過大數據和雲端運算技術,分析和評估個人用戶的信用狀況。(圖片來源:芝麻信用網頁截圖)
2015年,阿里巴巴的個人信用評估服務「芝麻信用」出台,提供信貸評級機制,作為阿里旗下個人金融服務「螞蟻金服」的貸款依據。這套基於網購和電子支付資料建構而成的大數據分析系統,很快便被政府看中,納入為「社會信用體系」的原型技術。
2018年,中國出現P2P信貸倒閉潮,大量民間投資者血本無歸,但卻求助無門,政府遂趁勢推出針對企業的財務信用評分系統,列出失信企業名單,贏得民間一時掌聲。及後,這套系統的覆蓋範圍逐漸由企業延伸至個人層面。民眾不但可用手機查找俗稱「老賴」、經常賴帳詐欺人士的所在位置,看電影時「老賴」的姓名和相片更會在電影院大螢幕上展示出來。當時民眾普遍認為,系統將社會敗類「揪出來」並無不妥,可讓人避免受騙上當。
今年7月,有網民發現,「信用中國」網站在「地方信用網站」一欄,預留位置給香港、澳門、台灣三地作網站連結,驚爆社會信用體系在港實施疑雲。事件曝光,網站內港澳台三地選項已被刪走了。(圖片來源:信用中國網頁截圖)
既然民間「受落」,中國政府便順勢使出一招「偷天換日」。將信評系統的功能由「財務信用」切換為「社會信用」,至此社會信用體系業已成形!每個人都要按照其社會行為的信用度被評分;低至某個分數的人,不但無法購買高鐵車票或機票,更會影響其銀行貸款申請,甚或可享用的社會福利。目前社會信用體系已在杭州、南京、成都等十多個城市逐步推行,預定於2020年在中國全面上路。
不過,社會信用體系因蒐集數據過於全面,被外界批評為侵害人民私隱。早前,安徽省界首市有一位胡姓大媽闖紅燈過馬路,才過到一半,對面大廈的大型電視屏幕已顯示她的名字、身份證號碼及住址!
除私隱問題外,社會信用評分機制亦被質疑包含政治因素,淪為箝制言論自由的統治工具。譬如,中國記者劉虎因實名舉報貪腐官員,所以社會信用評分被大幅降低,結果其社交網絡帳號被註銷,又不准搭飛機、搭高鐵,更沒有公司願意聘用他。
或許有人會說,只要不挑戰政府或高官,便不會被拉低分數。但事實是否如此?看看「格鬥狂人」徐曉冬的下場便可略知一二。徐曉冬於2017年「秒殺」楊氏太極拳傳承人魏雷後一舉成名,自此屢次公開點評各門各派武術,更直言「中國功夫都是假的」,但卻因此而損害了民族自尊心,導致其社會信用被調低至D級,「高消費行為」遭全面禁止。除不可乘坐飛機和高鐵外,更不得購買房產、裝修房屋、旅遊度假,子女也不可報讀私立學校!
由於信用評分過低的後果太可怕了,使國內民眾「忽然」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像是捐血、做義工等,藉此增加分數。儘管血庫存量有所上升,但捐血背後的動機不是要救人一命,而是為推高一己的信用評級,在道德上確實說不過去。更有甚者,違規者因不想影響評分,遂行賄有關部門,要求刪除違規記錄。事實上,縱使有人在某範疇違規被扣分,但因此而限制他在其他範疇的公民權利,做法確有欠公允。前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副主任汪路就一針見血指出,想用社會信用體系來解決社會問題,「這不僅天真,不切實際,而且有害」。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