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5
OpenAI無畏破產傳聞!收購初創強化設計力,研發AI代理吸企業客!可能與微軟產生衝突?
OpenAI憑著ChatGPT而揚名天下,但光是維持此聊天機械人的運作,每天就要花掉70萬美元!因為燒錢太快、營收過低,導致虧損持續擴大。有媒體指,如微軟不再繼續提供資金,該公司或會在2024年底前宣告破產,所以當務之急是要創造足夠收入來支撐營運。究竟OpenAI的下一步要怎樣走才可以邁向獲利之路?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近日突然宣布收購AI設計初創Global Illumination,背後又有甚麼盤算呢?
OpenAI每日燒錢70萬美元
根據印度新聞媒體《Analytics India Magazine》的報道,OpenAI每天一開門便要損失數十萬美元:單計ChatGPT的營運成本,每日高達70萬美元(約546萬港元),全年累計達2.56億美元(約19.93億港元)。若計及DALL-E 2等其他AI產品的成本,損失將會更加嚴重。
事實上,OpenAI在2022年的收入只有3,000萬美元(約2.34億港元),根本難以應付日常營運開支。該媒體認為,假如沒獲得微軟(Microsoft)的100億美元(約780億港元)融資,相信OpenAI可能早已支持不住了。
《Analytics India Magazine》又指出,近期ChatGPT網站的用戶數持續下滑,2023年7月份用戶只有 15億,比起6月份的17億大跌12%。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愈來愈多企業創建自家的生成式AI工具,並要求員工棄用ChatGPT,改用自己公司的聊天機械人。
雖然企業構建AI工具時,都是要基於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進行開發,但隨著市場上可供選擇的模型日漸增多,現時企業不一定會選用OpenAI旗下的GPT模型。譬如Meta在2023年7月宣布,與微軟(Microsoft)合作推出全球首個商業版開源AI模型Llama 2,免費提供給企業作商業用途,成為GPT的替代方案之一。
生成式AI獲利模式成關注點
面對用戶流失、市場競爭加劇、以及業務持續虧損等多重衝擊,將使OpenAI陷入財務危機。《Analytics India Magazine》認為,OpenAI倘若無法取得大筆新資金,恐怕在2024年底前就要申請破產。
面對ChatGPT用戶流失、燒錢太快、以及市場競爭加劇等嚴峻問題,OpenAI現正積極改善ChatGPT的使用體驗,並研發新產品來開拓新的收入來源。(圖片來源:Pexels圖片庫)
可是,著名產業分析師郭明錤對OpenAI可能破產一說卻不以為然,直言:「不用去擔心這種事。」他指出,生成式AI現已成為明確的主流趨勢,產業變化過程中自然會產生新的贏家或輸家。反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AI一直無法產生可持續獲利的商業模式,市場對其投資或會放緩。郭氏認為,其中一個觀察指標是,微軟未來兩季對生成式AI的資本支出展望,以及相關業務的獲利狀況。
站在OpenAI的立場,當務之急是盡快產生足夠收入。OpenAI執行長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曾向投資者放話:「希望在2023年實現2億美元(約15.6億港元)收入,並在2024年翻倍至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為求達成目標,OpenAI除大力發展ChatGPT API收費與付費版ChatGPT Plus服務外,亦有意將GPT技術推向更多元化的應用範疇,以開拓新的營收來源。
奧特曼(中)曾給OpenAI定下2023年營收達到2億美元、2024年攀升至10億美元的目標。最終能否達成目標,端看奧特曼的產品策略如何部署。(圖片來源:X.com@sama帳號)
傳建AI版本App Store市集
美國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報道指,OpenAI有意創建類似Google Play、Apple App Store的AI應用軟件商店,讓開發者利用GPT模型開發各種AI軟件工具後,有一個可以陳列和販售作品的大型市集平台。OpenAI希望藉著此平台吸引全球開發者共同參與AI應用開發,使GPT技術能夠針對不同應用場景和產業需求,衍生出相關的AI工具,例如提供客服功能的AI、制定營銷計劃的AI、甚至是辨識金融詐騙的AI等。
有媒體報道指,OpenAI有意構建類似Apple App Store的應用軟件商店,讓開發者上架基於GPT技術開發的AI軟件,以加快生成式AI在各行各業落地使用。(圖片來源:翻攝Apple官網)
如此一來,企業如想為公司引入生成式AI技術,就不用耗費人力物力自行研發AI應用,或花費長時間跟外部廠商洽談合作開發,而是在AI市集平台上尋找符合公司業務需要的AI工具,這樣就輕鬆和簡單得多了。
奧特曼於2023年5月在倫敦舉行的會議上,曾向當地開發者透露了這項大計。據悉,此計畫仍處於初步階段,暫時未知OpenAI會否像Apple般要從銷售額中抽取分成,但已有公司表達參與意願,包括軟件開發商Aquant、以及網上教育機構可汗學院(Khan Academy)等。但隨後OpenAI已出面否認該報道,表示暫時沒有這項計劃。
研發自動完成任務的AI代理
即使AI軟件商店未能成真,OpenAI還手握另一項重大的計劃——把ChatGPT塑造為「AI智能代理」(AI Agents),變成用戶在職場上的個人助理。當用戶設定目標後,AI代理便會自動執行相關任務,幫助用戶達成目標。例如,當目標是增加產品銷量時,AI代理執行的其中一項任務,可以是生成聯絡目標客戶的推廣電郵。奧特曼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OpenAI現正深入研究 AI 代理和最佳開發模式。
2023年5月,OpenAI招攬了前Meta高層Peter Deng,出任消費產品副總裁(VP of Consumer Product)。他曾擔任Facebook Messenger產品經理、Instagram和Oculus VR的產品總監、Uber產品負責人、以及生產力軟件商Airtable的首席產品長。他曾在LinkedIn表示,OpenAI有意開發提高人們生產力與創造力的輔助工具。這樣難免讓人猜想,Peter Deng加入後的主要任務,可能與AI代理有關。
2023年8月中,OpenAI宣布收購成立於2021年的美國AI初創Global Illumination,並已將整個公司團隊收編麾下,現正參與包括ChatGPT在內的核心產品研發工作。這是OpenAI自2015年創立以來首次公開的收購案,惟卻未有披露有關交易的財務細節。
併購AI初創提升產品設計力
Global Illumination專注於如何運用AI技術來設計數碼產品,非常重視創意與視覺設計。該公司聯合創辦人為托馬斯·迪姆森(Thomas Dimson)、泰勒·戈登(Taylor Gordon)、以及喬伊·弗林(Joey Flynn)。當中名氣最大的是執行長迪姆森,之前曾擔任Instagram的開發主管,Instagram的內容排名演算法、以及限時動態的投票功能都是出自其手筆,更曾被美國媒體《Fast Company》評為「商界十大最具創意的人物之一」。
Global Illumination成員中最具名氣者是執行長Thomas Dimson,2013至2020年間曾出任Instagram首席工程師/總監,更是 Instagram內容排名演算法的原創者。(圖片來源:Thomas Dimson個人網站)
連同上述3位聯合創辦人,Global Illumination整個團隊只有8個人,但已包羅來自 Facebook、Instagram、YouTube、Google、Riot Games 等公司的工程師與設計師,擁有出色的演算法編寫與視覺設計能力。這正好彌補OpenAI技術超強、但設計能力不足的缺憾。
Global Illumination是一家由8名成員組成的數碼產品設計公司,擅長利用AI構建創意工具、基礎設施和數碼體驗。(圖片來源:翻攝Global Illumination官網)
目前ChatGPT操作介面只有一個簡單的對話框和輸入鍵,確實是有點簡陋,不算是一項成熟的產品。有了Global Illumination團隊的加入,就可以改善ChatGPT的介面設計,提供更豐富的互動性。改善使用體驗、提高用戶滿意度正是當下OpenAI急需處理之事,這樣才可以有效抗衡外部競爭、以及吸引用戶留下來繼續使用。因此,不久之後或許可以看到ChatGPT介面大革新,甚至是設計精美的AI代理誕生。
與微軟亦敵亦友的尷尬關係
然而,OpenAI一旦開發AI代理,卻可能會跟合作夥伴產生衝突。無論是主要投資者微軟、抑或大客戶Salesforce,均已基於GPT技術推出類似的AI代理服務——Microsoft 365 Copilot與Einstein GPT。倘若OpenAI推出自家的AI代理,勢必要跟微軟與Salesforce互相搶客,尤其是OpenAI與微軟之間的關係將會變得更加尷尬。
「Microsoft 365 Copilot」是一款結合GPT模型和 《Microsoft 365》辦公室軟件的AI代理,可以將用戶輸入的文字轉化為電郵、文件、或者簡報。(圖片來源:微軟官網)
客戶關係管理軟件巨頭Salesforce已推出基於GPT技術的AI代理「Einstein GPT」,如用戶想撰寫電郵,只需輸入公司和產品名稱,即可自動生成郵件草稿。(圖片來源:Salesforce官網)
現時雙方均會向企業兜售GPT技術的使用許可權,不同之處是微軟將該技術打包成Azure雲端服務的一部分,OpenAI則直接出售。因此,即使沒有AI代理,雙方的目標客戶已是高度重疊。AI研究機構The Allen Institute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董事會成員奧倫·埃齊奧尼(Oren Etzioni)指出,雙方都在銷售類似的AI軟件和服務,日後勢將陷入進一步衝突。
OpenAI與微軟盡管彼此競爭,但也要互相依賴。沒有了微軟,OpenAI會失去最大的資金來源;沒有了OpenAI,微軟無法實現Microsoft 365 Copilot服務。微軟財務長艾米·胡德(Amy Hood)曾表示,微軟永遠擁有GPT模型的存取權限,假如OpenAI日後有盈利,微軟也會獲得很大的分成。由此看來,正在盈利路上苦苦掙扎的OpenAI,就算明知會加劇與微軟的競爭關係,也會不顧一切推出其AI代理。
微軟與OpenAI既要互搶客戶,又要依靠對方資源來營運本身的AI服務,可說是一種「尷尬的夥伴關係」。圖左為微軟執行長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圖右為奧特曼。(圖片來源:X.com@sama帳號)
國際顧問諮詢機構麥肯錫(McKinsey)評估,生成式AI可以將佔用員工60%至70%時間的工作內容完全自動化,讓員工可以執行更經濟效益的任務,為全球產業創造4.4兆美元(約34.32兆港元)的經濟價值。假如OpenAI的AI代理能夠順利面世,達成這4.4兆美元價值的那一刻,或許會更快降臨!
延伸閱讀:
OpenAI強敵環伺!馬斯克xAI突襲、Anthropic與Cohere崛起,爭奪生成式AI王者寶座!
AI熱潮降溫!ChatGPT流量大跌!用戶投訴變蠢,企業禁員工用,對OpenAI竟然利多於弊?
OpenAI接連被告!ChatGPT涉嫌誹謗、侵權、損害私隱,CEO奧特曼如何應對訴訟浪潮?
【與拍賣官看藝術】走進Sotheby's Maison睇睇蘇富比旗艦藝廊!蘇富比如何突破傳統成規?►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