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5
傳媒有意誇大印度的「人口紅利」
聯合國人口基金上周發布最新人口預測數字,今年全球人口將超過80億,其中印度在年中將達到14.286億,比中國的14.257億多近300萬,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雖然這組數字並不令人意外,但國際媒體選擇印度的「人口紅利」(demographic dividend)作為賣點,大談在「人口紅利」的加持下,印度經濟有望高速發展,而中國隨著人口減少,經濟增速將會放慢。其實,突出這種概念性的對比是某些媒體的一種炒作,並無科學論據,因為印度的經濟發展受多種因素制約,用「人口紅利」來彌補其它方面的短板並不現實,人口高速增長帶來的挑戰可能遠多過機遇。
(AP)
人數優勢絕非素質優勢
《紐約時報》上周的一篇報導說,印度人善於塑造本國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形象,並利用各種機會提振國民的自信心。比如,印度人喜歡自豪地說,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已超越殖民地時期的宗主國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印度今年擔任二十國集團(G20)峰會輪值東道主,意味著印度終於站上了國際大舞台。但對於本國人口「登峰造極」這個新里程碑,印度官員卻沒有大肆慶祝。
眾所周知,雖說「人多好辦事」,但人口基數不等於人口質素,將勞動力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需要有足夠的就業機會,同時必須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如道路、港口、供電,為充分利用人力資源創造條件,而這方面恰恰是印度多年來未能徹底消除的「痛點」。此外,勞動人口的整體質素較低是印度的另一個短板。
印度的適齡就業人口(一般指15-59歲)達到11億,但絕大多數婦女從事家務,有正式工作的婦女只佔就業人口中女性總數的五分之一,幾億婦女無法為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在美國、中國和很多經濟強國,婦女就業率較高,因為往往要有兩份固定收入才能晉身中產家庭。上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後,幾千萬「打工妹」撐起了中國的出口加工企業,為中國當代工業的原始積累和多年後的更新換代奠定了基礎。如今,自動化機械已經取代了很多工序的手工操作,不再靠工人拼體力、拼眼力,這反而使得印度婦女的就業範圍進一步受到限制,因為她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低於男性,得不到足夠的專業培訓,這是印度的一個社會問題。
受過高等教育的印度人一般都能熟練使用英語,這讓印度在某些領域佔有一定的優勢,比如金融服務業。上世紀90年代,一些美國大銀行已經將晚間接聽客戶電話的後台(call center)轉移到印度,充分利用印度的勞動力資源。我那時在美國工作,晚上查詢賬單時,電話另一頭的人有印度口音,按照時差推算,對方是在日間。印度的信息產業(IT)比較發達,但這個行業的就業人數相對有限,因為專業性太強,門檻較高,這與印度整體的教育水平有直接關係。根據「全球人口回顧」(World Population Review)網站的最新排名,印度的教育水準排在第32位,中國是22 (在新加坡和俄羅斯之間),前20位都是發達國家。同時,印度國內地區之間的發展程度參差不齊,南方較強,北方較弱,這在教育領域也有所體現。
20多年前我曾去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ETS)採訪,這家機構負責為托福(TOEFL)和GRE等專業外語考試出題。ETS總裁在採訪中說,中國考托福已經可以用電腦進行(俗稱機考),但在印度還必須用紙試卷答題,因為印度各地大學的電腦設備有新有舊,難以使用同一套軟件進行考試。當年在教育領域(至少在硬件上)印度與中國之間的差距顯而易見,如今可能有所收窄,但在其它關鍵領域印度同樣落後於中國,其中涉及政府的決策與管治能力。
經濟政策影響增長速度
印度政府的經濟政策長時期比較保守,農業人口比重較大,工業化程度較低,而且貿易保護主義色彩比較濃。傳統行業如零售等,長期沒有對外開放,但仿製藥等行業則較為進取,在國際上位居前列。印度農民大量進入城市打工始於上世紀90年代,比中國晚了將近10年,在尖端製造業和軍事工業領域更落後中國不止十年。
最近幾年中國不斷加速產業升級,勞動力成本也明顯上升。一些跨國企業將勞動力密集型工廠遷往越南和孟加拉,前者重點發展電子和輕工產品出口加工業,後者集中在紡織和服裝業,靠龐大的勞動力資源吸引了大量外資。在這一輪產業鏈調整中,印度沒能分到「大蛋糕」,說明外資在重視人口資源的同時,同樣重視政府的優惠政策及落實政策的執行能力,最近還加上了環保方面的考量。新德里近年的重度污染令人難以置信,投資者自然會望而卻步。因此,印度需要調整多方面的政策,以提高對外資的吸引力,進而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使人口優勢得以彰顯。
根據媒體報導,印度就業機會的增長遠遠低於人口的增長,官方公布的2021-2022年失業率為4.1%,但經濟學家估計的數字是7.8%(農村)至8.5%(城市),這意味著幾千萬人找不到工作。大學生最熱門的就業選項是考公務員,但僧多粥少千里挑一,讓太多為之奮鬥的年輕人最終夢碎。一些找不到工作的印度人無奈前往海灣產油國謀生,投身於建築等艱苦的行業(海灣國家氣溫極高)。這些現象恰恰說明人口膨脹的結果可能是弊大於利,毫無「紅利」可言。
媒體炒作代表一種願望
一些媒體突出強調印度的「人口紅利」,可能是一種願望的體現,因為印度是西方承認的「民主陣營」成員,如果印度在經濟甚至軍力方面可以追上中國,就有可能彰顯民主的優勢。同時這也是某些人的一種構想,即充分利用印度的人力資源優勢,加速將全球供應鏈中的某些部分從中國轉移到印度,從而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限制中國的影響力。對於前者,中國可以置之不理,因為這種誇大的渲染只能存在一時;對於後者則應適當關注,因為這可能會影響中國的經濟發展,甚至對全球產業鏈帶來某種意想不到的變化。
【你點睇?】以伊衝突升級,北韓派兵增援俄羅斯,你會否擔心世界發生大規模戰爭?►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