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0-04-28

防疫重心轉移,政策拐點已現

  隨著湖北新冠疫情清零、各省及軍隊醫療援助隊撤離,「常態化防控」成為中國抗擊新冠疫情的新常用語。全國範圍內抗疫防疫的重心已經由急性超常規防控轉向常態化防控,筆者認為防疫政策已經出現階段性轉移,在「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同時,極端性防堵措施已經被取消,抗疫的重點悄然由人群防堵轉向群體免疫,保經濟、保就業坐上了政策的駕駛席。

 

抗疫活動由短跑,轉為長跑

 

  中國的封城堵路政策,對迅速控制疫情蔓延、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在經濟上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然而,世界上其他國家未能取得抗疫勝利之前,輸入性傳染永遠是一個威脅。更重要的是,無症狀感染者播毒目前尚未有好的解決方案,所以疫情反覆波動的機會頗高。疫情由急性爆發期,轉為僵持期;抗疫活動由短跑,轉為長,防控需要常態化進行。

 

  然而,經濟無法長時間承受休克式的極端隔絕政策,就業狀況已經響起了警號、中小企業現金流已經響起了警號。可是,復工復產並不順利,與上次SARS不同,本次疫情是全球現象,封城堵路在許多國家同時出現,需求驟停暴跌,中國企業手中的訂單也被大量取消。復工未必等於復產,復產亦受需求限制。

 

  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經濟回暖需要靠內需。不過內需市場也並不暢順。中國經濟本來就在經濟轉型期和商業擴張周期尾端,疫情令就業市場進一步惡化、收於預期進一步下降,再加上人員流動仍舊受到諸多限制,內需市場也面臨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

 

今年財赤GDP比率應該起碼增加五個百分點

 

  將中國經濟重新拉回到正常的軌道,唯有靠政策啟動。與美國相比,中國政府在本次疫情中財政救援速度較慢,這與政府希望先將精力放在拯救生命上有關,也與全國人大延期、政府預算尚未通過有關。隨著疫情蔓延受到控制,人大會議日期暫定,經濟刺激措施開始浮上水面。

 

  去年中國的財政赤字相當於GDP2.8%,筆者認為今年的財赤GDP比率應該起碼增加五個百分點。除了地方政府大規模發行地方專項債之外,看點應該在中央政府的專項債╱抗疫債,尤其是財政部的專項債╱疫情債會不會由中國人民銀行全額購買。過去十年,貨幣政策一度極其寬鬆,財政政策相對謹慎,不過貨幣擴張的邊際效益日漸下降,觸發大水漫灌現象,也催生了房地產泡沫等副作用。

 

  央行印錢、財政花錢,恐怕是這次救市一個重要特點。這樣做可以繞過中介功能低下的銀行,直接將流動性輸向有需要的實體經濟部門,對保就業、穩民生更有針對性,政策效益可能也更佳。這種做法偏離了前總理朱鎔基定下的財政貨幣分家的原則,不過非常時期或許需要非常政策重新啟動經濟,提振消費和投資信心。

 

赤字財政的使用方向比金額更重要

 

  美國財政部目前的經濟救援活動,幾乎全部集中在發放企業流動性和消費者工資上,救濟色彩濃厚,前瞻性、戰略性不足。中國在2003年SARS之後啟動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為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廠、培育內需市場奠定了基礎。筆者相信,赤字財政的使用方向比金額更重要,中國正在由房地產╱基建時代向數據時代轉型的過程之中,如何審時度勢、開創未來,將資金用在刀刃上,是決策者的時代責任,也是下一輪全球國力競爭的關鍵所在。

 

  通過刺激措施重振經濟固然重要,結構性改革更是中國經濟躲不開的一道坎。結構性改革在過去幾年雷聲大雨點小,新近提出的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也許是一個好的開端。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改變了經濟的軌跡,可能改變全球化趨勢。疫情的防控重點正在轉移,政策拐點初步呈現,希望它能推動中國經濟內需醞釀已久的變革,方不失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本文為個人觀點,並非任何勸誘或投資建議。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機場日前電腦系統故障,航班資料僅靠手寫白板,有旅客錯過航班感到失望,你認為機場處理手法是否妥當?► 立即投票

更多陶冬天下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疫情 #新冠肺炎 #內需 #結構性改革 #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