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1-02-07

不能置業安居 新一代難有歸屬感


 
  近日,社會再次廣泛討論現時香港樓市是否已回到九七金融風暴前的「泡沫價」。根據上星期中原地產的城市指數,港島區的平均樓價已經高於97年7月1日時的高峰。姑勿論哪個指數或研究報告能最真實反映現時樓市情況,毫無疑問,不少香港市民的確對現時的樓價之高感到不滿。
 
  現時的樓價與大部分港人的收入脫節。先不論學歷較低的一群,就連擁有大學學位的在職人士,對於能購買一所合心水的居所大多也只能望門興嘆。現時,一般香港大學畢業生的入職起薪點只有一萬多港元,一些能在四十歲前能賺取月薪四,五萬元的「打工仔」已經是很了不起。記得,我當年也要四十出頭,當了十幾二十年的政務官,才有能力在九龍自置第一個居所。當然,如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所言,年輕人不一定要有樓才能拍拖、結婚。不過,難道香港的年輕人真的要年踏四十才有機會搬出老家,與父母分居?如果年輕一代在香港既不能擁有舒適的居所,又難找到讓他們有滿足感的工作,既不安居、又不樂業,試問又怎會對香港這個「家」有歸屬感?
 
  現時的香港高樓價問題有兩大成因。第一,自殖民地政府開始的「高地價政策」是長期的元兇。加上過去六、七年,政府主要靠「勾地」制度向市場提供十分少量的土地,當經濟復甦,本地需求增加,供不應求,樓價飛升乃預料中事。另外,香港今時今日的高樓價現象也是近十幾年香港與內地經濟融合的結果。內地富豪、大財團紛紛買港物業作投資或保值工具,令大量熱錢湧入特區的樓市。另一有能力在港置舒適居所的一群則是在中港兩地通商的生意人。反之,一般的香港「打工仔」—即使是醫生、律師等專業人士—只能買到尺價過萬的「豆腐屋」。
 
  一名香港經濟分析家提出「樓市三級制」,認為一個大城市的樓房市場大致可分為三類:政府補貼的「廉價房屋」、「中價樓」和「豪宅」。能滿足社會不同階層的住屋需求是每個政府的基本責任。首先,政府要提供價廉而有質素的公屋單位,確保社會的中下階層和貧苦老弱得到照顧。另外,香港如其他國際大都會一樣有一個具規模的豪宅市場供本地及外地富豪商賈選擇。最後,政府必須動動腦筋,除了適量復建居屋外,還應該推出新政策,協助在香港社會中佔大多數的中產人士置業安居。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與你分享應對性騷擾三部曲,減輕心理陰影創傷、提升自我肯定方法 ► 即睇

更多鐵娘駕到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