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1-03-14

三千元 香港社會對弱勢一群的關懷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宣布,向所有十八歲以上的香港永久居民發放六千元港幣,總算平息大部份市民對預算案的不滿。不過,這個看似能讓市民皆大歡喜的政策也引申了不少的問題。首先是技術上的問題,政府如何發放這份「獎金」,郵寄支票?存入銀行戶口?抑或派發現金?由於「向全民派錢」乃香港史無前例之舉,這一切都引起了市民熱烈的討論及傳媒高度的關注。

 

  另一更重要的問題是,以「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劃界,決定哪些市民能夠受惠,做法又是否公平、公正?新民黨與我提議特區政府,向持單程證來港、卻未住滿七年的成年人發放三千元補助。可惜,此建議被部分群眾批評為「純為爭取選票的建議」。據了解,這類新來港移民的人數大約三十多萬,遠遠少於香港永久居民的數目。若然我只為了爭取這些新移民的選票而提出此建議,那是一個很冒險的決定,分分鐘得不償失。

 

  其實,大部分新移民是社會上最弱勢、最需要幫助的一群,不少是單親或低收入家庭。香港作為一個移民社會,不少土生土長港人的父母或祖父母都是在幾十年前從內地移居。相信,大家聽過不少長輩「想當年」,憶述初到港時的窮苦經歷。我們應該更容易明白和體諒新移民「初到貴境」之艱苦。現在,香港已發展成世界上最富庶的經濟體系之一,人均收入不亞於歐美等地。當政府決定還富於民,當社會高呼要改善貧富差距,我們怎能忽視特區內最需要幫助的一群呢?三千元對於一個月入只有七、八千的新移民家庭來說,並非小恩小惠,而能即時減輕他們沉重的家庭開支。而且,這份補助金能增加新移民對香港社會的歸屬感,減少社會對立,促進和諧。讓我們的新鄰居明白,香港不但是一塊機遇處處的寶地、更是一個會關懷弱小的社會,十分願意在能力範圍之內協助少數社群。

 

  另外,部分反對新民黨建議的人士認為,「新移民對港毫無貢獻」,其實不然。不少從內地來港的新移民都因其較低或在港不受認可的學歷,而需要從事社會中最厭惡的行業,以極大的勞力換取極低的報酬。當然,有人批評他們的廉價勞力衝擊本地的就業市場,不過,香港居民同時亦因此享受到較價廉的服務。例如,不少酒樓餐廳的侍應或大廈的清潔工人,都是一些自力更生的新來港居民。雖然他們因收入低微而不用向庫房繳稅,但市民大眾也不應完全抹殺他們對香港社會的付出、對經濟的貢獻。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與你分享應對性騷擾三部曲,減輕心理陰影創傷、提升自我肯定方法 ► 即睇

更多鐵娘駕到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