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1-05-03

叫停港珠澳大橋目光短淺

  香港回歸祖國已經十四年,無論回歸前後,祖國内地與香港的聯繫就從未間斷過;而如今兩地的往來及融合,只會越來越密切。這既是兩地客觀發展上的需要,也是兩地人民的共同主觀願望,更是體現香港與祖國的血脈相連。

 

  然而總是有那麼一些目光短淺人、居心叵測的分子,始終抱著偏見和對抗的態度,逢政府政策必反,逢兩地融合必阻。最近,港珠澳大橋環評報告的司法覆核一案,高等法院判決政府敗訴,要求重做環境評估報告,工程因而被一拖再拖。

 

  這個司法覆核案件,由一名東涌六十五歲的婦人朱綺華提出,以港珠澳大橋的環評報告未對空氣質素及公共衛生的影響作全面評估為由,而向司法機構提出司法覆核。經媒體披露,該位朱婆婆為某黨派的熱心義工,其透過法援所找到的代表律師是該黨派的執委,而負責開記者會的就是該黨的副主席,但該黨派又矢口否認是這件事的幕後推手。正所謂「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既然「做得出,就唔怕認」。

 

  環保署的環評報告固然在法理上有缺失之處,導致一些人可以有機可乘;但環保署亦不可能像黃大仙一樣有求必應地擁有準確數據,因為工程尚未動工,一切評估只屬假設。在地少人多的香港,很多大小工程都建在市民的居家旁邊,而這些「熱心人士」爲何不翻查舊賬,逐一要求政府評估當年的各項工程對周邊空氣的影響?

 

  事件亦可看出,也正正是因爲在那麼多專業而「甘於寂寞」的幕後推手幫助下,朱婆婆才能在雞蛋内挑出骨頭來。這些幕後推手的居心何在,恐怕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

 

  然而,隨著内地經濟迅速增長,香港面對的競爭將越趨激烈。一座港珠澳大橋正好連接粵港澳三地,形成珠三角的協同效應,令三地共同發展,避免香港被邊緣化。然而,一些政黨政團,為撈取政治利益而置全香港的未來利益於不顧,拒絕融合的大趨勢的話,相信最終只是螳臂擋車,自食其果。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與你分享應對性騷擾三部曲,減輕心理陰影創傷、提升自我肯定方法 ► 即睇

更多議會內外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