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3-12-12

內地進入金融改革的高速公路

  2013年即將踏入尾聲,投資市場氣氛轉趨平靜。近日經常霸佔金融版頭條的,除了虛擬貨幣比特幣(Bitcoin)外,肯定是內地密集式出台的新政策。

 

  自中共三中全會公佈兩萬字的文件指引後,有關內地推動經濟改革的消息有如雨後春筍,其中金融領域成為了主角。單在過去一周,人民銀行先後發表對同業存單業務的規範和上海自貿區發展的導向細則。前者等同銀行間之存款證,既可改善銀行的流動性管理,亦提高銀行定價的自主權,間接為利率市場化作準備。至於後者,細則中列明境內外人士和企業跨境投資範圍,加快開放資本賬的步伐。

 

  此外,三中全會亦提出保險制度改革。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及國家稅務總局於上周聯合發布有關企業年金的通知,重點提出修改養老金制度,企業和員工年金繳費和投資收益部分可獲稅務優惠。具體細節雖有待落實,但可肯定政策可激活現時參與率偏低的養老計劃。這不但令負責管理企業年金的保險公司受惠,還有助引導資金流向股市,刺激A股交投和表現。

 

  以上例子只是部分出台政策,醞釀中的還包括存款保障制度、國企改革、重啟新股上市、內地與香港兩地基金互認。內地渴望推進金融之決心這兩年早已萌芽,記得上一任中證監主席郭樹清在位時多次唱好A股,只可惜當時金融改革進程未如理想。直至去年底換屆習李班子上場後,實質政策開始出爐。

 

  內地有前海、橫琴和上海自貿區等出現。在制度上,上半年開始放寬內地銀行存貸利率定價,鼓勵民間資金成立中小企銀行等。國際舞台上,除了與各國央行簽訂的貨幣互換協議外,離岸人民幣結算點已擴展至倫敦、新加坡,人民幣合資格境外投資者(RQFII)的額度已增至5,000億人民幣。在三中全會過後,中央領導人堅定不移地推動金融改革之決心已表露無遺。

 

  筆者認為今屆中央開動摩打加快金融改革有兩大原因。第一是為開放內地市場作好準備。開放金融市場並不單是人民幣國際化,還包括資本賬,中央資金自由出境等重要議題。因此中央有必要完善各制度,一方面提升海外投資者信心以吸引資金,另一方面減低因開放後被衝擊的風險。無法全面開放市場將阻礙中央在國際經濟和政治地位上追趕美國。

 

  第二,習李班子上場後,一直強調結構轉型,並追求重質不重量的經濟增長。開採資源、人力密集的工業生產,以至基建固定投資將無法繼續拉動經濟增長。要支撐一個總值8萬3千億美元的經濟體維持每年百分之6至7的增長,金融發展不可或決。投資市場暢旺有利,吸引海外資金流入。這不但帶來財富效應,亦可刺激企業融資併購,促進國企股份改革和民企發展。

 

  內地推動金融改革已進入直路,可以預期未來日子政策將水銀瀉地出台,更多行業將因此受惠。香港市場和A股市場必然更上一層樓,A股見底已是不爭的事實,大家可見機行事。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WoW WoW星期三:健康網購產品低至$99 (只限今天)► 火速行動

更多財富非常道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