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2020
又一山人《時間的見證》:走過40年的創作歷程,讓一切再從零開始吧!
時間的概念……就是當下
一寸光陰的長短,我們無法量度,但在時間的旋渦中,我們漂流、成長。展覽中有三件新作品回應「時間」,其中一件是剛步入門口的三幅多媒體繪畫 ——「塵歸塵/302日」。配合好友龔志成為他創作的音樂,讓人更容易進入其語境中。「阿龔特意寫了這個將近40分鐘的soundscape給我,他寫的概念是用佛家思想的放下,來回應我40年的創作。」說到這裏,他按奈不住喜悅,邊笑邊指著音樂發出來的地方,表示收到音樂時的感動。回到作品,「塵歸塵/302日」是他切切實實經歷時間流動的作品:他借了一塊位於元朗的地,準備了三塊帆布和一些會生鏽的物料,他想著將這些物料放在帆布上,再埋在挖好的洞裏,待一年之後,物料分解,留在帆布上的痕跡不就成了一幅畫嗎?至少他當時是這樣想的。「但挖起來後,那塊帆布不見了,變得支離破碎,而那些物料也分解不了。」他沒有預計到這種情況,他笑著問道:「你說這是不是無常的一種?」
以「塵歸塵/302日」為始,「無常」為終,呈現了一個巧妙的呼應。 人生無常,他悟到了、接受了,亦欣然面對。「無常」是一件裝置藝術,是一件三合一的棺木梳化,回應生命走到盡頭時,能否貼著與自己平日裏最親近的物件離開。「人一生要做這麼多事,擁有這麼多東西,但偏偏去到生命盡頭時,貼著你身體的,卻是與你一生都無關的物件。」
一次和朋友吃飯時,Stanley和他們談及葬禮以及棺材的話題,他毫不猶疑地說:「不管西式還是中式,棺材都不是完全直線的設計,我很不喜歡。」這件事一直讓Stanley耿耿於懷,隨後他便開始想,有甚麼常用的物件到最後一刻能變成一個箱,代替棺木以作為最後的陪伴?那時的他,才三十餘歲,而這個想法已經烙在他的腦海中,但他並沒有馬上實踐;在中國文化中,死亡永遠是難以啟齒的話題。一次機緣巧合,他受策展人邀請,想到以「Experience」為題時,兩秒不夠,他就知道,是時候實現這個想法,做這個棺木梳化了。他淡淡地說:「若你不逃避,每日都正式面對生死的課題,你會善用每一天,你不會將事情看作理所當然;面對事情,你會坐言起行、會開心、正面、做好東西。」這原本就是很私人的一件事,但諷刺的是,這又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人生課題。
緩慢的腳步走到每個展品前,淡淡地看著作品,它們仿如記錄了Stanley和又一山人創作的過程、經驗的累積、思緒的沉澱、時間的印記、活過的痕跡……驀然回首,仿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他知道人生無常,他不迴避生死,下一秒來了,當下變成過去,流動的時間裏,帶來了一些東西、也必定帶走了一些東西;而待完成這個展覽後,年過半百的他說,從零開始吧!
時間的見證
時間:即日起至7月20日
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
個人網站:http://www.anothermountainman.com/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