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第二代變種

第二代變種

石鏡泉、吳國雄
健康快車

  香港在第五波疫情受到BA.4和BA.5引起的感染潮剛過去,Omicron變種進化並未停止,新一代的變種病毒BA.2.75又來接力。


  這種新變種病毒6月初首先在印度發現,還沒有被正式命名,一些人稱其為BA.2.75,研究人員則用Centaurus(人馬座)作為代號來稱呼它。Omicron變種病毒BA.2是其原始株,研究人員稱其為“第二代”變異體。除了印度,日本、德國、英國、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也發現了它的身影。


  與BA.2相比,BA.2.75有8個穗狀蛋白突變。這些突變的位置讓科學家們擔心,它或能逃避BA.2建立的免疫力。換句話說,感染了BA.2過去的人可能再次感染BA.2.75,許多突變意味著逃避免疫的可能性更高。

 

 


圖一:BA.2.75的8個新突變(圖片來源:WHO 世衛組織網頁)


  7月6日,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賽在記者會上表示,正對BA.2.75進行密切監測。世衛組織專家暗示,BA.2.75看起來與以前的變種病毒不同,但也同時強調,現在判斷它的嚴重性為時過早。


  而在一天前,世衛首席科學家Soumya Swaminathan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已有約10個國家報告了BA.2.75,但它尚未被宣佈為令人擔憂的變種病毒。它的傳播性、致病程度和免疫逃避的可能性目前還不清楚。


  多位專家已經表達了隱憂,奧地利科學院的遺傳學家和分子生物學家稱,目前有關這個變種病毒的資料很少,全球只有大約70個有記錄的BA.2.75病例。但他同時指出,許多國家的檢測工作已明顯減少,他認為,現在未報告的病例數量或正在上升。


  據印度Livemint新聞網,到目前為止,8個國家(包括印度)已報告85個BA.2.75病例。截至7月6日,印度已有10個邦報告發現BA.2.75,包括德里和馬哈拉斯特拉邦。


  據全球禽流感基因共用資料庫(GISAID)對印度感染毒株測序的結果,7月初,BA.2.75已占印度樣本的23%。


  奧地利科學院強調目前為止,專家們對BA.2.75還沒有任何確定的瞭解。不過考慮到印度已經經歷了一次BA.2感染浪潮,BA.2.75能夠在印度多個地區傳播的事實似乎是它免疫逃避能力較強的一個跡象。


  倫敦帝國學院病毒學家認為BA.2.75的多個突變特徵和廣泛的地理傳播使其值得被密切關注。事實上,由於掌握的資訊很少,科學家們只能推測BA.2.75的軌跡,看起來有甚麼東西正朝我們走來。雖然BA.2.75的面目尚模糊,但是BA.4和BA.5正在歐美掀起感染浪潮卻是不爭的事實。


  到目前為止,歐美國家因BA.4和BA.5,引起一波又一波的疫情。已有83個國家/地區檢測到BA.5,73個國家檢測到BA.4。


  直到7月底,全球報告的新冠病例增加了近30%;世衛組織六個次區域中有四個出現病例增加。考慮到歐美多國都取消了檢測,真實感染情況或遠超上述數位。


  BA.5正在美國佔主導地位。據美國CDC資料,上周,BA.5在美國引起了近54%的新感染。截至7月2日,BA.4和BA.5在美國的占比已達到70%。


  BA.5也已經登陸中國。7月5日,西安檢測出BA.5.2。7月6日,北京市新冠疫情防控發佈會上發佈消息稱,對前一天通報的3例感染者的標本進行基因測序,結果顯示病毒均屬於BA.5.2。


  在年春天BA.5與孿生變種病毒BA.4一起席捲了南非,它們都有逃避先前感染和疫苗接種建立起來的免疫力的能力。


  南非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面對BA.4和BA.5,以前感染過Omicron但沒有接種疫苗的人的中和抗體下降了近8倍。既感染過Omicron又接種過疫苗的人抗體下降3倍。


  美國Scripps Research表示,BA.5是我們所見過的最糟糕的病毒版本,它把已經很高的免疫逃逸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準,增強了傳播性,遠遠超過了以前所見。


  研究稱,BA.4和BA.5的傳染性幾乎是新冠原始毒株的六倍,類似於麻疹的傳染性。除了傳播速度更快、病毒載量更高,多位專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相較於Omicron以往變異株,BA.5出現了入侵肺部等下呼吸道、具有很強免疫逃逸能力的新情況。


  世衛組織在7月初的記者會上表示,多個因素使疫情挑戰變得更加複雜。比如許多國家的檢測數量大幅減少,掩蓋了病毒不斷演變的真實情況,以及全球新冠疫情的真實負擔。


  另外,新型口服抗病毒藥物難以獲得,新的治療方法仍然沒有送至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除此之外,疫苗效力降低,隨著病毒不斷發展,疫苗的保護作用確實減弱了,這凸顯加強針的重要性。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呼籲,要堅持防疫措施,尤其是在病例呈上升趨勢的地方。還要加快下一代疫苗、檢測和治療工具的研發。


  世衛組織COVID-19事件主管Abdi Mahamud表示,我們仍處於大流行之中,病毒還有很大的力量。無論是BA.4、BA.5還是BA.2.75,病毒都會繼續存在。


  正當現代醫學專家為病毒忙過不停,為變種找尋破解辦法,如開發針對性的疫苗/藥劑、改變病毒RNA等,驚醒全方位的研究,意圖改變病毒的自然繁衍,似乎成果還有意段長路才見曙光。


  囘顧中國數千年應對瘟疫的經驗,所用中醫藥理論治疫,是以人體面對各類疫病的反應為治療原則,加強自身的免疫力來抵抗疫病,並非跟隨著病毒的變種來調整用藥治療。


  這基礎原則和理論,在今天新冠Omicron病毒變種的處理方式,甚為重要;明白Omicron的核心基因還是新冠Covid-19病毒,那麽當初我們用來防備和治療新冠疫病的用藥還是值得依賴。根據中國衛健委自今年4月微調了中藥的用藥配伍,應對變種病毒的高傳播性,基本用藥還是原來的用藥。所以在我們平常生活防疫,我們之前貯備的幾種中成藥,不要掉棄,這些成藥的藥性和藥效,對治療新冠病毒及連續不斷的變種還是有效,還是可以信賴。

本文部分圖片/影片/文字來自網絡,如涉及來源或版權問題,請聯絡本網。

本文所述各方劑旨在討論用,讀者不宜罔自配服,務必請教註冊中醫師。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