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來

網頁已經閒置了一段時間,為確保不會錯過最新的內容。請重新載入頁面。

汗血同源

汗血同源

石鏡泉、吳國雄
健康快車

  夏天出汗多,一般人在夏季都比較看重流汗對身體、對生活的影響,留意到個人的衛生及健康問題。秋冬談汗,很多人不以為然,認為氣溫降,流汗便不再構成生活的不便而忽略了汗的理基。其實一年四季不論氣溫,人體都有流汗,分別只在多與少;相對而言,秋冬因少汗,不像夏季大汗淋漓,更易利用流出的汗液,辨證自身的健康情況。

 

  汗是人體生理代謝物,西醫一般僅作為身體排泄物來看待,而中醫則把汗列為第二問診要素,作極為重要的問診治手段。

 

  明代李時珍認為:「汗出於心,在內為血,在外為汗」。就是說汗為心液,而心主血,故列為汗血同源。出汗過多,不僅會耗氣,還會傷及津液而損及心血。流汗多少會直接導致體內津液流失,過多可造成中暑、渾身無力等現象,甚至導致心臟出現不適。

 

  《素問》指出汗液是津液在陽氣的蒸騰氣化的結果,通過汗孔排出的液體。換言之,汗是津液所化生,且汗的有無、多少,是體內陰陽平衡或失調的表現。

 

  一般的體力活動、進食辛辣、情緒緊張、衣被過厚、氣候炎熱等情況下引起的出汗,為調節體溫、保持機體陰陽平衡,屬於正常生理現象。

 

  但是,如果該出汗時沒有出汗,或不該出汗時大汗淋漓,或總是某一局部位元出汗,或汗液本身出現異常,就屬於病理現象,應當引起重視。

 

汗與五臟的關係

 

  汗是體液可調節體溫,亦是用來排泄體內的廢物,還可使皮膚表面保持酸性,防止某些病菌對人體的侵襲。既然汗液源自心血,則汗的好壞,自會反映出各個器官的健康狀況,所以中醫强調「臭汗源於肝,虛汗源於肺,冷汗源於腎」。如果出現這些「汗情」,就是身體發出的健康警告。

 

1、臭汗源於肝

 

  當出現汗臭,就要留意是否肝脾濕熱的問題。臭汗,源於肝脾,尤其與肝關係密切。肝脾濕熱內蘊,薰蒸肌表,就會出汗。由於這種汗是濕熱蘊蒸日久而成,所以味道臭穢。

 

  如一個人總是七情不暢,心態抑鬱,日久肝氣鬱結。肝鬱化火,就會產生內熱,同時,脾胃之氣也會失於健運,就會產生濕熱困阻中焦。

 

  肝脾濕熱偏於肝經濕熱,這種臭汗容易循肝經所及之處而外滲,此類患者多有口苦、舌苔黃膩、小便色黃等問題。

 

  肝脾濕熱偏於脾胃濕熱者,往往手腳心特別愛出汗,因為脾主四肢。

 

2、虛汗源於肺

 

  虛汗主要指肺氣虛,肺氣衰弱,特別容易出汗,而且,容易犯諸常見的肺系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肺炎等。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艾灸一些宣肺固表的穴位,比如:大椎、風門、肺俞、膏肓、腎俞等,這樣不僅能緩解虛汗症狀,還能增強身體抵抗力,避免惹上一些肺系疾病。

 

3、冷汗源於腎

 

  我們在受到驚嚇的時候,常常會出冷汗,因為驚恐會令腎氣下趨,腎陽內鬱,就會手腳冰涼,汗出不溫。

 

  如果經常無緣無故地冒冷汗,首先也應考慮是否腎陽虛所致。腎陽虛弱,就會導致一身衰弱;津液就會外泄,導致多汗。同時,冷汗基本是涼的。

 

  針對這種情況,可溫補腎陽,艾灸命門、腎俞、神闕、關元、湧泉,或者直接灸督脈,有調理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艾灸作為養生保健之道,重在改善調理,使用期間應避免煙酒生冷等禁忌事項。

 

本文部分圖片/影片/文字來自網絡,如涉及來源或版權問題,請聯絡本網。
本文所述各方劑旨在討論用,讀者不宜罔自配服,務必請教註冊中醫師。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Comment

暫無回應

最新
人氣
etnet TV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透視
生活
DIVA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