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2/2019
臺中的「第二語言」:當「民國學堂」風韻與貝聿銘在東海大學相遇
趙健明 Janice Chiu
趙健明 Janice Chiu
昔日本行公式計算,描繪機器圖紙;如今沉迷油彩丹青,向往築夢遠方。人生、旅途常誤入“歧路”,卻屢遇美景。地平線上,總有我的背影……
建築.藝術.遠方
隔周五更新
文理大道的左邊,文、理、工學院一字排開,清一色的江南庭園風設計,古樸優雅,原鄉情濃。「文學院」是孕育國學人才的搖籃,雅致蘇州園林式的回廊設計,巧石點綴,紅葉成林,每個角度看上去都是一首淡淡的詩。這樣的呈現,正是「文學院」應該有的樣子—季節流轉的風花雪月,四時不同的景色都擁入懷中,閑庭漫步,即可成文誦詩。右面一路之隔的校部行政區及校長室又是另一番風情,她借助了老北平的「四合院」概念,又在不經意間巧妙注入日式建築風格的元素,整體莊重典雅,細品韻味悠長,一磚一瓦都仿佛在述說著「城南舊事」……。置身其中,雖是匆匆過客,卻已勾起滿腔「長亭外,古道旁……夕陽山外山」的離愁別緒。
雖已是深冬時分,學校的寬闊草坪卻依舊草木芳華滿目蔥蘢。依稀遠眺約農路兩旁鳳凰樹翠綠的枝頭,想像盛夏到來時那一樹樹的火紅。1963年,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傑作「路思義教堂」在校園草坪中拔地而起,迄今為止都是臺中市公認的地標。教堂為了採光及明確表現結構起見,採用四片拋物雙曲面的薄殼式主墻,從正前方或四十五度角觀看,尤像一面風帆,最能表現出路思義教堂曲線型的美。教堂入口的設計是一種空間轉化,正門階梯為鏤空設計,脫離地面,象徵通往天堂的階梯。整棟建築未使用任何一根傳統式的橫樑立柱,結構完全靠建築師人工精算,在當年是極具難度的建造技術。從落成至今,教堂歷經了多次大大小小的地震,結構完全沒有受到任何損害,令人讚嘆。
高瞻遠矚的校園規劃與建設,呼應了東海大學的高尚教育理念;古樸而神聖的建築與人文理想交相輝映,成就了東海大學寬闊的格局。而路思義教堂與東海大學超過半世紀的相逢,傲視蒼穹屹立校園之中,像一雙虔誠禱告的手,靜靜地為莘莘學子們祈福,更成為東海人最重要的精神指標與信仰象徵。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