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14
《蝦蟆的油》從《羅生門》說黑澤明的人性觀
在上世紀被稱為「黑澤天皇」的日本電影導演黑澤明,不僅是我的電影偶像,而且是我的文學藝術的偶像。自1951年他的電影《羅生門》問世後,我心靈大受觸動,這以後,幾乎他所有的電影我都沒有放過。他的《七俠四義》、《用心棒》、《天國與地獄》、《赤鬍子》、《德蘇烏扎拉》、《影武者》,每一部我都被扣動心弦,他的人道主義精神也深深影響我的寫作。
《蝦蟆的油》黑澤明的自傳
黑澤明1910年生於東京,1951年以《羅生門》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隔年再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1975年以《德蘇烏扎拉》二度獲得奧斯卡。1990年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1998年病逝東京,享壽八十八歲。1999年經CNN評選為二十世紀亞洲最有貢獻人物(藝文類)。
最近台灣翻譯出版了黑澤明的自傳《蝦蟆的油》,中譯本副題是「黑澤明尋找黑澤明」。這本自傳是1978年他68歲時寫的,那時他已獲得全世界電影界的肯定,距離他成名作《羅生門》問世也接近30年了。
這本書從他光著身體來到這世界寫起,記下家庭、學校、戰爭、入影圈,從助導、編劇到當上導演,及拍好幾部戲的種種記事。不過,寫到最後一章「直到《羅生門》」,這本書就結束,沒有往下寫。也就是說,以後他在電影業的輝煌成就,他在1951年後拍出許多鉅作的經過,他都不寫了。
甚麼原因?就因為《羅生門》這部偉大作品,影響了他的一生。
拍攝《羅生門》時的「羅生門」
《羅生門》的故事許多人都知道,而且「羅生門」也成為對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說法的代名詞。在黑澤明自傳中,講到拍這部戲的時候,受到電影製作公司的社長反對。
開拍前一天,公司派給他的三個助導去找他,說完全看不懂這個改編自芥川龍之介小說的劇本,要求黑澤明作說明。黑澤簡單說明電影的主題是:「人不能老實面對自己,不能毫無虛矯地談論自己。這個劇本,就是描述人若無虛飾就活不下去的本性。不對,是描述人到死都不能放下虛矯的深罪。這是人與生俱來、無可救藥的罪業,是人的利己之心展開的奇怪畫卷。如果把焦點對準人心不可解這一點,應該可以了解這個劇本。」
聽了他的解釋,其中兩個說回去再看一遍劇本試試,但總助導還是不能接受,最終辭去這工作。不過其他人,包括演員都非常熱心地投入工作。電影拍成上映,在日本沒有甚麼反響,而他與電影公司的再合作計劃也被拒絕。
有一天,黑澤明回家,老婆衝出來告訴他:《羅生門》在威尼斯影展獲金獅獎,而他連這部戲被拿去參展都不知道,是意大利電影公司推薦參展的。這次獲獎和隨後在奧斯卡獲獎,對日本電影界猶如晴天霹靂。日本人為甚麼對日本的存在這麼沒有自信?為甚麼尊重外國的東西,卻卑賤日本的東西呢?黑澤只能說,這是可悲的國民性。
電影《羅生門》本身,固然表現了可悲的人性,而在獲獎及在電視播出時,也呈現出人性。
電視訪問了原製作公司的社長。他得意洋洋地說,是他自己一手推動這部作品的。黑澤看了說不出話來。因為當初拍這部片時,他明明面有難色,說這是甚麼讓人看不下去的東西,而且把推動這部作品的高層和製片降職。社長還滔滔不絕地說,這部片第一次把攝影機面對太陽拍攝,而直到採訪最後,他都沒有提到黑澤明和攝影師宮本的名字。
人人無法擺脫虛飾的人性
黑澤看了這段訪問,覺得簡直就是《羅生門》啊。他再次知道,人有本能地美化自己的天性,人很難如實地談論自己。可是,黑澤說,他不能嘲笑這位社長。他反省說:「我寫這本自傳,裏面真的都老老實實寫我自己嗎?是否沒有觸及自己醜陋的部分?是否或大或小美化了自己?寫到《羅生門》無法不反省。於是筆尖無法繼續前進。《羅生門》雖然把我以電影人的身份送出世界之門,但寫了自傳的我,無法從那扇門再往前寫。」
黑澤明以真誠的心,奉獻了芥川龍之介的人性之作,而創作《羅生門》的過程和結果也創造了黑澤明自己。看來,我們人人都無法擺脫這個不能如實談論自己的虛飾的人性。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蝦蟆的油: 黑澤明尋找黑澤明》
作者:黑澤明
由 麥田出版社 出版
(天地、商務、三聯及誠品有售)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