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0/2014

《為什麼上街頭》從華爾街經驗看香港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李怡

    李怡

    1936年生,1956年開始寫作及編輯生涯,至今逾50年,任《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總編輯28年。50多年來不間斷地在報刊寫小品文和政論,編輯和寫作均秉持忠於自己、質疑權貴、就事論事、不怕獨持異見的原則。近年有《細味人生100篇》《閱讀人生100篇》《感悟人生100篇》三本新書。

    一分鐘閱讀

  「反對,是為了生存;公民覺醒是為了守護得來不易的民主;上街頭是為了追求更有尊嚴的未來!」

  

  原本只是一則雜誌上的廣告,邀請大家在2011年9月17日一起上街頭,佔領華爾街;這樣單純的籲請,如何演變成一場全球矚目的公民運動,且影響力燃燒至今?

 

佔領風潮

 

  自2011年佔領華爾街以來,「佔領X」已經成為全球社會抗爭運動的主要戲碼。這個X可以是公園、廣場、法院、國會,甚至情人節。這不是笑話,佔領情人節(Occupy Valentine’s Day )運動是佔領華爾街運動之後在美國的一次行動,主要挑戰在鋪天蓋地的商業包裝下,對人們生活選擇的束縛。在佔領風潮下,台灣不久前有佔領國會的太陽花運動,香港則從佔中號召開始,在九月底掀起佔領金鐘、銅鑼灣、旺角三區的運動。

 

  佔領華爾街運動的發起人之一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就佔領運動寫了一本新書,書名是「The Democracy Project: A History, A Crisis, A Movement」,中文譯本書名是《為什麼上街頭?新公民運動的歷史、危機和進程》。格雷伯是人類學家,是享譽國際的《債的歷史:從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負債時代》(Debt:The First 5,000 Years)一書的作者,現任倫敦大學高德史密斯學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教授。作為華爾街佔領運動的重要領袖,他被時代雜誌選為 2011年度百大風雲人物。

 

  在這本書中,格雷伯詳實說明佔領華爾街行動的始末,並分析了行動的原因與獲致成功的諸多因素。特別是論述在一個民主體制下,人們為甚麼還要上街頭。

 

何謂「民主」?

 

  格雷伯自認是溫和的無政府主義者。無政府主義,或稱安那其主義(anarchism),常被誤解為追求一種無政府狀態的社會。對奉公守法的市民來說,如果沒有了警察、法院、監獄,社會秩序就蕩然無存。

 

  但其實無政府主義所追求的,是一個自由的、每個人都可以平等地實現自己潛能的社會。格雷伯的無政府主義思想,不是否定社會秩序,而是重新闡釋民主的定義:民主不是只彰顯在投票的那一刻,而是一種基於人人在根本上平等的信念,允許人們以充分且平等參與的方式,運用各種有利的手段,去決定集體的事務。

 

  格雷伯教授發起佔領華爾街運動的原因,是認為四年一次的普選投票,並不能體現真正的民主價值,現實政治早已將職業政客和金融資本主義融為一體,在全球化的經濟發展下,貧富差距日益擴大。據統計,1990年代初期,20%的富人擁有全世界80%的財富,而最赤貧的20%的窮人總和則僅擁有1.4%的全球財富;這差距比例到了2013年更趨惡化,全球財富有86%掌握在10%的人手裡,僅1%的頂級財富持有者就佔據全球財富46%,而底層人群所佔有的財富僅1%。

 

  於是,佔領華爾街運動,就提出一個撼動人心的口號:「我們是百分之九十九」,召喚廣大人民走上街頭,表達市井小民無法分享經濟成長果實的憤怒。上街,佔領華爾街,是因為美國的民主體制無法解決貧富差距越趨擴大的問題,只能尋求在體制外發聲。

 

比選舉更深層次的民主觀

 

  在《為什麼上街頭》一書中,格雷伯以資深社運人士的經驗,分享了公民行動中取得共識的操作原則,如何「佔領」及「解放」各種公共空間,以及如何在既有的權威之外,建立起平等且廣泛參與的自治生活。

 

  所謂革命、行動與公民不服從,從來就沒有固定的形式,其所激盪出的思想轉換卻是永久的。他表示佔領華爾街所要做的,不是顛覆掉一切既存的體制,而是不斷擴展自由的範圍,直到自由發揮潛能成為生活中的終極價值。

 

  在「導言」中,格雷伯表示,當人們擁抱民主時,他們腦子裏所想的,一定是比單純參與選舉更為廣大而且深刻的事情;那必定是個人自由的理想,與某種迄今未曾實現的觀念。那個觀念就是,自由的人必須能夠與講理的成年人一同坐下來談,並且管理他們自己的事務。

 

  書的第一章是「序幕即將揭開」,他說:投入社會運動那麼久,因為累戰累敗,你會有點忘記自己還有可能會贏。這些年來,我們一直辦遊行、群眾大會⋯⋯假如只有四十五人現身,你會很沮喪。如果三百人到場,你會很高興。結果,有一天,來了五十萬人。你反而難以置信:某種程度上,你早已停止去想那有沒有可能發生了。

 

  這是不是有點像9月28日,香港突然有六七萬人湧上街頭的情況?

 

  書的「第二章」是:「佔領運動為甚麼可行?」:反叛亂專家長久以來都明白,革命在任何國家醞釀發酵的最明確前兆,就是失業人口增加和大學畢業生窮困潦倒。換句話說,就是精力充沛的年輕人,空閒時間很多,有各種理由憤怒不平。

 

  「第三章」是:「暴民開始思考與講理」:無政府主義是一種政治運動,目的在促成一個真正自由的社會—而這也為「自由的社會」下了定義,亦即在這樣的社會裏,人們只有在不會時時受暴力威脅強制下,才會互相建立真正自由的關係。歷史已經證明,嚴重的財富不均以及諸如蓄奴、以勞役償債或僱傭勞動等制度,只在有軍隊、監獄和警察做後盾的情況下,才可能存在。

 

  「第四章」探討的是「 改變如何發生」:不管我們採取怎樣的行動,我們都必須創造空間,讓自己能夠真誠地遵守講理與妥協的原則,就算我們已經揭穿政客所仰仗的其實是由全然不講理的蠻橫武力,我們仍然應該以彈性與巧思的反制力量對抗,並且不斷提醒眾人,所謂的「權力」應該建立在講理的基礎上。

 

  「第五章」是「尚待破除的魔咒」。作者表示,「人類的想像力頑固地拒絕死去。當強加在我們集體想像力的鐐銬被愈來愈多人掙脫時,那一刻,即便是最深刻灌輸在我們腦海中的那些關於甚麼在政治上是可能的、甚麼是不可能的預設,也會在一夜之間粉碎脫落。」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為什麼上街頭?新公民運動的歷史、危機和進程》

作者: 大衛.格雷伯

由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天地、商務、三聯及誠品有售)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Fall in Fall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