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3/2015

《無法送達的遺書》被塵封的政治犯遺書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李怡

    李怡

    1936年生,1956年開始寫作及編輯生涯,至今逾50年,任《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總編輯28年。50多年來不間斷地在報刊寫小品文和政論,編輯和寫作均秉持忠於自己、質疑權貴、就事論事、不怕獨持異見的原則。近年有《細味人生100篇》《閱讀人生100篇》《感悟人生100篇》三本新書。

    一分鐘閱讀

  《無法送達的遺書》在台灣出版,內容是約六十年前一批被處決的政治犯的遺書。書一出版即成暢銷書,不但很快再印,而且作者也參加了許多座談。

 

尋回遺書,一波多折

 

  這一切的開端來自於一個年輕女子對從未謀面的外公的好奇。張旖容的外公黃溫恭在她母親襁褓時就已經過世,成長過程中,她對外公的理解建立在許多偶然串起的歷史片段或文字紀錄上。到了2008年,她在政府檔案中看到外公有地下組織的背景,也知道外公在三十三歲那年被槍決。然而,她並不知道當年外公臨刑前,曾經留下五封遺書。直到2008年底,向檔案局調閱了外公的檔案後,張旖容才看到塵封在國家檔案中近六十年的遺書。

 

  發現外公的遺書後,張旖容和家人理所當然認為政府應該把遺書還給他們。然而,理所當然的事奔走幾年只得到制式的回答。張旖容的外婆於2009年過世,直到她臨終前,家人都無法取回當年她丈夫寫給她的遺書。

 

  黃溫恭的遺書當然不會是唯一被扣留的遺書,一定還有別的受難者的遺書淹沒在政府的檔案中。然而數量有多龐大呢?這些遭槍決的受難者被剝奪了生命,但是有誰會想到,當年的威權政府也一併剝奪他們與親人的告別?被扣留的遺書竟然要到解嚴二十多年後才出現,但要向政府索還仍有一番波折。

 

  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自2007年12月成立,當張旖容和家人為取回遺書而奔走時,促進會即督促政府建立歸還制度。幾經交涉,至2011年7月15日,在解除戒嚴二十四年後,馬英九總統在「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紀念儀式」上歸還黃溫恭及其他受難者的遺書,並對家屬致歉,也在致詞時表示檔案局將清查二百多萬頁的檔案,找出受難者的家書、筆記與手札歸還給家屬。2011年下半年,檔案局總共清查出一百七十七位受難者的私人文書,共約七百四十七頁。

 

跨界合作重現舊日記憶

 

  在部分家屬領回遺書後,促進會決定邀請作家進行採訪,讓這些遲了四十至六十年的遺書故事,能為世人所知。於是六位作者首度跨界合作,藉由閱讀受難者獄中書信、遺書與判決書,參考歷史文獻與訪談家屬,以文學敘事的手法,重現記憶分歧的白色恐怖歷史,以及受難者與家屬身心的斑斑刻痕。

 

  遺書與家書的原件檔案,以及每一個傳主珍貴的照片,六位作者的書寫,編輯成這本《無法送達的遺書》。

 

  遲了四十和六十年的遺書,讓人們知道,以為已經過去的事,以為不存在的東西,其實一直都在。遺書終於送達,而台灣社會對於這些遺書的記憶才正要開始。

 

訴說兩波抗爭的歷史

 

  《無法送達的遺書》涉及戰後台灣的兩波抗爭。

 

  第一波,起於1946年,覆亡於1955年,是戰後中共派員去台灣建立的地下革命組織,全稱是「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簡稱「省工會」,他們發展和吸收二十出頭的新生代,嚴格遵守秘密擴張和秘密活動的原則,目的是等待共軍武力攻台時,提供台灣內部的情報資料和接應。1948至49年,省工會已有一定實力,確能在共軍攻台時配合。但其後由於國民黨全面遷台,49年5月實施戒嚴,50年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協防台灣,中共攻台也置之高閣,省工會於是停止發展。在這種情勢下,國民黨集中火力對付省工會的成員,參與者若來不及逃亡,就束手就擒。這本書記下的遺書和事蹟,包括四名省工會的共產黨員,他們都分別在1952年前後被處決。

 

  台灣第二波的抗爭,是出生在二戰末期、1960年代才滿二十歲的一代,他們大都沒有組織,或組織鬆散,進行的也不是省工會那種革命鬥爭,大多致力於體制內改革,抗爭僅止於志同道合間的談論,那時就有傾向台灣獨立的人士。這本書關於第二波抗爭,重點講以關押在泰源監獄的獨派政治犯的暴動。泰源暴動以失敗告終,並槍決了5名參與者,他們也留下了遺書。

 

  值得注意的,省工委成員固然忠於中共黨;即使獨派分子,也不反對中共,更指國民黨的反共抗俄政策,是對和平的威脅。他們的共同點是反國民黨。

 

政治犯的磨難

 

  政治犯在一個正常社會是不應該存在的。政治犯幾乎都是為了追求一個較好社會的實現,而不顧個人利益個人犧牲去對抗不合理的政治體制。帝俄時代的文豪托爾斯泰,曾追隨被判刑而流放西伯利亞的政治犯,他跟他們相處的感受是,這些人被判刑只不過因為他們的道德品質高於一般人。

 

  在《無法送達的遺書》中收錄的遺書所呈現的受難者的人生,有些人懷抱社會主義統一中國的理想,有些人渴望台灣獨立建國。你可以批評他們幼稚、天真,可以完全不同意或反對他們的追求,但他們不是為了個人目的去傷害無辜者的刑事犯,他們反對當時國民黨的高壓統治,懷抱理想,儘管你也可以說在面對中共對台灣威脅下戒嚴是需要的。無論如何,這是追求理想者的悲劇。

 

  這些受難者留給家人的遺書中,有歉意,有期許,有思念,有祝福。而家人對他們的思念中,有痛苦,有埋怨,有遺憾,也有無奈。我們永遠不可能知道,若這些遺書在六十年前或是四十年前就送達家屬手中,這些思念中的痛苦埋怨或是遺憾無奈,是否會少一點,但是可以確知的是,許多家屬在離開這個世界前,始終未能得知親人最後的告別。連告別也不被允許的不義,應該留下紀錄,這是做為生者的現代台灣人,對於這些受難者,以及因他們的逝去而飽受痛苦磨難的家屬,少數能做的事。

 

  任何歷史都應該記取而不應遺忘。即使只是一個人的短促生命,也是珍貴的。只有願意記住歷史任何片刻的社會,才是不會重複悲劇重演的社會。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

作者:呂蒼一、胡淑雯、陳宗延、楊美紅、羅毓嘉、林易澄

由 衛城出版社 出版

 (天地、商務、三聯及誠品有售)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Fall in Fall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