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2015

《搶救寂靜》寂靜中傾聽天籟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李怡

    李怡

    1936年生,1956年開始寫作及編輯生涯,至今逾50年,任《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總編輯28年。50多年來不間斷地在報刊寫小品文和政論,編輯和寫作均秉持忠於自己、質疑權貴、就事論事、不怕獨持異見的原則。近年有《細味人生100篇》《閱讀人生100篇》《感悟人生100篇》三本新書。

    一分鐘閱讀

  去年11月,我在香港電台講了一小段「聲音的故事」,我說:9歲時,從上海淪陷區坐小船逃難到抗日的後方,一日間從繁華地區經歷險境,見到前所未見的傷兵、餓殍、難民,晚上在一個廣闊的河灘席地而臥,四周除了蟲鳴、蛙聲,就甚麼聲音都沒有。無聲,就是我一生中印象最深刻的「聲音」,因為那一刻我突然覺得自己長大了,知道了世間憂患。後來讀《琵琶行》句「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從此悟到無聲勝過所有的聲音。到上世紀60年代, 美國民歌二人组Simon and Garfunkel的一首《The Sound Of Silence》,風行一時,我也深深喜愛。在電子產品充滿人聲的城市中,我們有時真的很想念沒有人聲的寂靜。

 

  「寂靜」,算不算一種聲音?如果有一天,「寂靜」像是瀕臨絕種的動物一樣,變成了珍稀的存在,你可以想像會怎樣嗎?

 

記錄快要消逝的聲音

 

  最近,台灣作家范欽慧出版了一本書,叫做《搶救寂靜》。

 

  范欽慧是在自然中聆聽記錄了17年大自然聲音的錄音師,她的腦海中有一張屬於台灣的聲音地圖。她知道在甚麼季節,或甚麼樣的海拔高度會聆聽到哪些動物的聲音。在自然中,她感受到靜謐和諧的美好,但也意識到有多少聲音,在我們無感無知的狀況下已成絕響。

 

  范欽慧是自然作家、廣播電視節目製作主持人、紀錄片編導、田野錄音師。因為喜歡聽鳥鳴而走進自然。為搶救「寂靜」,多年來她走遍台灣,在各地錄下自然天籟,並一一造訪從各種領域探索自然聲景(natural soundscape)的科學家、藝術家、田野工作者,為聲景的變化與消失留下第一手見證。

 

  為了踏查她所熱愛的自然聲景,追尋理想中寤寐以求的「寂靜山徑」,17年來,范欽慧上山下海,走遍台灣島內山川野地,邂逅了蘭嶼的角鶚(一種貓頭鷹)、富里森林的朱鸝和獼猴、知本夜晚的山羌(一種台灣特有的黃麂)與飛鼠、太平山翠峰湖畔的蟲鳴鳥語,乃至東台灣海岸線黑潮洋流底下的鯨豚之聲,上窮碧落天涯海角,更不斷學習精進自己的田野錄音技術與器材,只期盼能更準確細膩地捕捉牠們的聲音足跡。她相信,懂得聆聽這樣的聲音,自己靈魂的某個部分也會被喚醒。她認為聲音世界之所以迷人,並不止於聽得見,還要能聽得深。

 

  《搶救寂靜》這本書,以故事性手法呈現作者17年來探索聲音的旅程,記錄她如何搶救消逝的自然。

 

  這本書有26 個故事。除文本外,另收錄27則由作者錄音、旁白的聲音注釋,並附一張珍貴記錄的12段自然聲景原音CD。透過文字、影像與聲音留下記錄,同時也將呈現各種生命軌跡。這是一本具有國際視野,結合自然文學、科學報導、以及充滿夢想的作品。

 

  台灣是香港人近年喜愛的旅遊點,吸引港人的其中一個因素,是在台灣可以找到寧靜。《搶救寂靜》是一本尋找台灣寧靜的地圖。按圖索驥,也許可以增加你的旅遊興味。

 

美國版「搶救寂靜」

 

  美國著名的聲音生態學家、艾美獎獲獎錄音師戈登.漢普頓(Gordon Hempton),為范欽慧的《搶救寂靜》一書撰文,他說:

 

  「寂靜是有聲音的。在美國西北部一個崎嶇多山角落、我家附近奧林匹克國家公園內的霍河雨林裏,寂靜迴響著。在這裏,世界上最高的生物──美國西川雲衫、花旗松、美西側柏──超過100公尺,如拔地而起的高塔,提供羅斯福麋鹿和北方斑點鴞遮蔽之處,是美國大陸最不受噪音污染的地方。在這裏住得越久,我就越懂得靜默,越容易聽到寂靜的真實聲音。」

 

  「在霍河雨林一天無語的徒步行山,我僅僅只是注視著,其實是傾聽著自然和鳴中各種最細微的聲音,總是能讓我充滿能量而歸,更能應付現代生活的種種挑戰──嘈雜的交通、智慧型手機、忙碌的工作與家庭生活。寂靜,並非如某些人認為的是一種奢侈,而是一種基本需求,一如維持健康需要的營養食物與乾淨飲水。」

 

  「有趟到霍河雨林的徒步之行,當時我手裏有顆輕巧的石頭。有位自稱『從世界的另一端』來的女性,寫了一封電子郵件給我。她是一位電視主持人,跟我一樣喜歡錄製各種自然的聲音。我們先是針對傾聽交換了一些想法,接著我邀請她寄顆石頭讓我放在『一平方英寸的寂靜』之地上。我記得當我放下石頭時心想,『真的,沒有不可能的事。』隔年,我寫信給她,說『寂靜將會回家。』」

 

  《一平方英寸的寂靜》,是漢普頓書寫的與《搶救寂靜》同性質的書,記載美國漸漸消失的寂靜。

 

澎葉生沉醉於自然的音律

 

  在《搶救寂靜》一書第四章〈繽紛耳界〉,寫「傾聽的藝術力」。記一個法國籍的錄音師澎葉生(Yannick Dauby)。范欽慧說澎葉生「有種沉靜溫柔的特質,他的中文名字蘊藏了很多不同的含意。其中的『澎』,包括了太太蔡宛璇是『澎湖』出生的女孩,也意味無論是澎湃巨浪或是輕擲落葉都是他關注的聲響。澎葉生是一位善於聆聽的藝術家。在他耳裏,所有的聲音都可以成為鮮明活潑的創作元素。」

 

  「澎葉生說剛開始在台灣錄音時,發現一個地方同時可錄到5、6種青蛙的叫聲,甚至還有些無法辨識的昆蟲聲音,讓他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在他的南法家鄉,一個夏天頂多聽到一種青蛙的叫聲,而且所有生物幾乎都被透徹研究,他很難想像光是自然界的聲音,就足以揭示這片土地存在許多未知的謎團。」

 

  范欽慧指:澎葉生記錄自然聲景,並非出自於對生物的喜愛,而是對音律的著迷。相較於他所追求的藝術形式,范欽慧自己反而有幾分鄉愁式的懷舊執著,因為她在都會成長,就聽覺記憶來說,自然天籟相伴的情境只是兒時的片段記憶。

 

  她之所以熱愛自然音樂,應該是從她開始認真賞鳥為起點,決定拿起指向性錄音器,作考古式的聲音追尋,也就是回到那一切喧囂來臨之前,一種對原始美好情境的思念,她期待能保有那種本然的空間。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搶救寂靜: 一個野地錄音師的探索之旅》

作者:范欽慧

由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

  (天地、商務、三聯及誠品有售)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與拍賣官看藝術】畢加索的市場潛能有多強?亞洲收藏家如何從新角度鑑賞?► 即睇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Fall in Fall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