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2015
《溫柔的復仇》遇襲後重生記
去年9月,南非退休大法官薩克思因「提升吾人對法治之理解,對普世人權及正義所作出卓越之貢獻」,獲頒台灣的首屆唐獎中的法治獎。
唐獎(Tang Prize),是由台灣企業家尹衍樑個人效法諾貝爾獎精神捐助成立的,取名唐獎是要發揚盛唐精神。設置四大獎項包括「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與「法治」,每兩年一屆,委託中央研究院提名評選,首屆獲獎名單於2014年6月18日(唐朝開國日為6月18日)公佈, 9月18日舉行首屆頒獎典禮。獎金為新台幣5千萬元。今年四月,台灣翻譯出版了薩克思的自傳作品《溫柔的復仇》。這本書的英文原著已出版了20多年。現在翻譯的,是根據2014年的最新修訂版本。
為消除種族歧視而戰鬥
奧比.薩克思(Albie Sachs)於1935年出生。在實行種族隔離政策的南非,身為白人,6歲時他父親卻希望他長大能做一名為自由奮戰的鬥士。
薩克思21歲,開始當執業律師,致力於為受到帶有種族歧視意味的規定與戒嚴法侵害的人民發聲辯護,為此他得罪當局,並被國安警察盯上,被限制行動自由,甚至在沒有任何審判的情況下被非法囚禁。1966年他被迫流亡海外,流浪於英國與莫三比克之間,1988年遭受汽車炸彈攻擊。1990年,他回到南非。1994年,曼德拉當選總統,指派薩克思做剛成立的憲法法院大法官。
民主社會才是出路
《溫柔的復仇》記述1988年4月7日,莫三比克,一個晴朗的夏末,長期反對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的奧比.薩克思忙裏偷閒,準備了啤酒與書,要到海邊去消磨時光。南非政府特務安置的汽車炸彈打斷了他的計劃,奪去了他的右臂與左眼,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
薩克思被炸至重傷後,他接到一張字條,上面寫著:「不要擔心,奧比同志,我們會為你復仇。」
薩克思說:「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想法,卻讓我感到極度痛苦。難道那就是我們奮鬥的目標嗎?一個充滿獨臂俠和獨眼龍的南非?這是自由的意義嗎?只有一種復仇能夠讓我的手臂不會白白犧牲,一種基於歷史的復仇:爭取到我們奮鬥的目標,讓我們的理想取得勝利。」
「我不是一個受害者,我不希望能夠復仇、得到補償或是同情,我是自願投身於追求自由的奮鬥之中,原本就知道有某種程度的風險,但是我很高興我還活著,而且決定要重建我與這個世界的關係——積極而快樂的關係。」
沒有懊悔、沒有恨,在新的「短手臂」(薩克思堅持那不是「殘肢」)的陪伴下,他一面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一面反思生命與人權運動的真諦。薩克思在《溫柔的復仇》裏回到改變他一生命運的爆炸現場,完整、坦率呈現出他最內在的私我。各個參與他不凡一生的人物--父親索里、母親蕾、前妻史蒂芬妮、前女友露西亞、看護梅爾巴--都在他的復健與重生中一一浮現。
薩克思說,暴力復仇對一個國家來說,絕非長治久安之計。若能將充滿不公不義、種族歧視的南非轉化為民主、自由、法治的社會,那將是他「溫柔的復仇」(soft vengeance)。
書寫生命 叫醒「瞌睡」中的世人
「溫柔的復仇」一詞脫胎自「甜美的復仇」(sweet vengeance),但兩者的境界天差地別,後者在復仇中得到滿足與快感,不在意是否真能解決問題,或只是埋下冤冤相報的禍根。「溫柔的復仇」則結合了兩種精神,一種是「回答柔和,使怒消退」(A soft answer turns away wrath),另一種是「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Blessed are the meek, for they shall inherit the earth),以正面態度面對自己的創傷。然而這兩種結合並非只是口說,而是必須身體力行才能發揮實效。
這本書以敘述為主、議論為輔,藉由個人痛切的創傷以及漫長艱辛的身體復健與心靈超越,坦誠分享一己刻骨銘心的經驗以及內省反思的心得,進而驚醒/警醒陷於蒙昧「瞌睡」中的世人。
薩克思以生動文字,鋪陳自己的生命書寫,兼具感性的傾訴和理性的思考。他說:「我不希望人們看到我,就想到暴力或是恐怖,我希望他們想到的是重生和喜悅,以及復建的無聲勝利。」他透過面對創傷來重新省視自己的身體、心靈、政治信念和人生理想,如何藉由創傷來記錄個人重生,分享他以生命換取的寶貴心得。其中提到女性的溫柔、慰藉的力量,以及對療愈、救贖的關鍵角色,是動人的筆觸。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溫柔的復仇: 奧比.薩克思的創痛與重生札記》
作者:奧比.薩克思
由 麥田出版社 出版
(天地、商務、三聯及誠品有售)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你點睇?】民主派初選案,45名罪成被告判囚4年2個月至10年不等,你認為判刑是否具阻嚇作用?►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