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5/2017

《沉默》——電影和小說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李怡

    李怡

    1936年生,1956年開始寫作及編輯生涯,至今逾50年,任《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總編輯28年。50多年來不間斷地在報刊寫小品文和政論,編輯和寫作均秉持忠於自己、質疑權貴、就事論事、不怕獨持異見的原則。近年有《細味人生100篇》《閱讀人生100篇》《感悟人生100篇》三本新書。

    一分鐘閱讀

  荷李活金像導演馬田史高西斯28年前讀到日本遠藤周作的小說《沉默》,就想改編成電影。1992年,遠藤周作拜訪紐約與馬田討論改編電影的事,但全片直至2013年才決定拍攝計劃,到2016年才完成電影。拖延了20多年,也可說是馬田「非完成不可」的畢生夢想之作。可惜遠藤已辭世,看不到電影了。

 

  電影近期在香港上映,不算賣座。但看過的人,大都引起相當沉重的深思,也有人想找原著小說來讀。

 

  近日台灣出版了《沉默》的中譯本。譯者林水福是留日本文學博士,翻譯日本文學名著無數。作者遠藤周作是現代日本文學巨匠。1923年生於東京,慶應大學法國文學系畢業,1950年前往法國留學兩年。回到日本之後,隨即展開了他的文學寫作生涯。作品先後獲芥川獎、新潮社文學獎、每日出版文學獎、谷崎潤一郎獎等多項日本文學大獎,1996年辭世,享年73歲。家人遵奉遺言把他的兩部作品《沉默》和《深河》放入棺中,代表了遠藤對其文學創作的評價與總結。其實,這兩本書除了他自認為是自己的代表作之外,也被公認為20世紀日本文學的代表作。

 

  遠藤周作是天主教徒,《沉默》是他考查很多史實資料寫成的小說,道出數百年前日本禁教的苦難。主題則在於葡萄牙主角及其恩師在極嚴酷困境中的道德抉擇,以耶穌救人之心而背叛教會正統規條,極富爭議的題材,對於生活在今天的人,也很有啟發意義。

 

  天主教傳往日本最初很成功,以長崎為中心,各地教徒多達數十萬。可是逐漸被官方視為威脅,開始禁制,發生教徒起義,導致血腥鎮壓和鎖國政策,殉教者很多。

 

  有一份報告送到羅馬教會,內容中指出:由葡萄牙的耶穌會派往日本的費雷拉教父在長崎遭受酷刑,已宣誓棄教。這位教父在日本定居了33年之久,身居教區長之最高職位,是統率司祭與信徒的長老。

 

  費雷拉教父神學造詣極深。在德川幕府禁教令下他仍潛伏於京都、大阪一帶傳教。他在信中經常表現出堅定不移的信念,因此無論遭遇到任何情況,大家都不相信他會背叛教會。在教會中或耶穌會裏,也有很多人認為那份報告可能是出自異教徒的荷蘭人或日本人捏造的,也可能是誤傳的。

 

  中世紀的歐洲社會,敬重殉教,而鄙視棄教,棄教在當時歐洲人的眼中,不只是個人的挫折,同時也是整個歐洲信仰、思想的恥辱和失敗。因此,教會多番派人到日本查詢費雷拉下落。但日本當時奉行鎖國政策,禁止外國傳教人員入境。

 

  小說開頭的背景是德川幕府時代禁教令下長崎附近的小村子,一個葡萄牙耶穌會的教士洛迪格斯,從澳門偷渡到日本傳教與尋訪費雷拉。尋訪過程中,信仰與反叛、聖潔與背德、強權與卑微、受難與恐懼、堅貞與隱忍、掙扎與超脫……所有的兩難情境都面臨了,逼迫著他對基督的信仰進行更深層且更現實的思索,最終,他彷彿也走過一趟恩師的心路歷程,擁有自己對信仰的詮釋與實踐。

 

  《沉默》中譯者林水福認為作者將此書取名為「沉默」的原因有二:

 

(一)反抗歷史的沉默

 

  遠藤自稱發現天主教資料中,對許多棄教者,都表現出蔑視、憎恨的態度。換言之,天主教史上只對轟轟烈烈而死的殉教者加以讚美,描述他們的生平或死亡;但是,對於在強權壓迫下棄教的信徒或神職人員,天主教的歷史就將他們深埋在沉默之灰下,儘量不讓他們顯露出來。

 

  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被漠視的人,既然身而為人,那麼,對因己身的軟弱而作出的棄教行為,自有不可與他人言說的痛苦。能夠替他們說出被深埋在沉默之灰下的痛苦的只有小說家了。因此,「沉默」其實包含了反抗歷史的沉默之意義。

 

(二)探索神的沉默

 

  在我們整部人類的歷史當中,或個人的人生裏頭,一定經驗過無數的 「神的沉默」。偷渡往日本尋訪恩師的教士洛迪格斯,在日本親身感受到及看到許多教士和信徒被殘酷逼害,如沸水澆,海浪沖拍死,活活燒死,砍頭,倒吊滴血。年輕教士內心產生疑問:神為甚麼對教徒的苦難如此「沉默」。對神的沉默,冷淡接受者,不是憎恨神的無情,就是不承認曾經見證過神的存在。這部小說,表面上看來,似乎在說神的沉默;其實,作品深處的暗示,卻是:神是存在的。我們無法用眼睛直接看到神,但神透過我們的人生,告訴我們祂的存在。我們向神祈禱,無法直接得到神的回答,但這並不是說神像冰塊一樣一直沉默著,祂是以我們肉眼看不到的「作用」回答我們的。

 

  電影《沉默》的導演馬田史高西斯自小受天主教教育,曾想當教士。他在 1988 年拍的影片《基督的最後誘惑》,描述耶穌基督的凡人一面,有疑惑、苦惱和慾念,與妓女瑪德蓮關係曖昧。該片也不合教會正統,惹來爭議。而最大爭議之處,是把叛徒猶太形容為忠義門徒,被耶穌說服去做出賣他的醜人,成全耶穌被釘十字架感動世人的犠牲壯舉。片中耶穌說受死犠牲容易,做醜人被萬世詛呪艱難。

 

  《沉默》提出的問題是:面對受盡苦難的信徒群眾,神何以一直沉默?過往因宗教而起的衝突、戰爭無數,神做了甚麼?衪真的愛世人嗎?還是要透過絕望與恐懼,來驗證一個人對信仰的意志力?有說意志夠堅定,神就無時無刻在你左右了,是這樣嗎?

 

  我們時常說一個人應該忠於自己。當受到酷刑被強迫棄教時,忠於自己可以選擇以死殉教;但如果棄教能夠使其他許多信徒避免受刑受死,那麼為教徒而棄教,會是更大考驗,還可能更符合耶穌的教旨。

 

  馬田史高西斯為《沉默》這本書寫的前言說:「表面上看來,信與疑是不相容的,我卻認為兩者比肩並行,互為滋養。疑會導致嚴重的疏離,但若與信共存──真正的信,始終的信──到最後卻可以達到兩者融合的喜樂極致。正是此一痛苦、矛盾的過程──從確信到懷疑到疏離到融合,遠藤周作在《沉默》中作了清楚細膩而優美的闡述。」

 

  殉教是忠於自己,棄教表面上是違背自己所信,但若為了救其他信徒,則更顯得忠於自己。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沉默》

作者:遠藤周作 

由立緒文化出版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民主派初選案,45名罪成被告判囚4年2個月至10年不等,你認為判刑是否具阻嚇作用?►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名廚食譜
Fall in Fall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