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5/2017

自己決定成為怎樣的人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李怡

    李怡

    1936年生,1956年開始寫作及編輯生涯,至今逾50年,任《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總編輯28年。50多年來不間斷地在報刊寫小品文和政論,編輯和寫作均秉持忠於自己、質疑權貴、就事論事、不怕獨持異見的原則。近年有《細味人生100篇》《閱讀人生100篇》《感悟人生100篇》三本新書。

    一分鐘閱讀

  今天介紹法國哲學家沙特一句話:

 

  「人會變成他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

 

  尚-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生於1905年,死於1980年。

 

  沙特是著名法國哲學家、作家、劇作家、小說家、政治活動家,存在主義哲學大師及二戰後存在主義思潮的領軍人物,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其代表作《存在與虛無》是存在主義的巔峰作品。

 

  1964年,沙特憑著作品《嘔吐》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是他主動回絕該獎項,成為第一位拒絕領獎的諾貝爾獎得主。

 

  前面引述沙特那句話,也許會有人誤會:人怎麼可能變成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呢?

 

  我想做大發明家,想當富豪,想得諾貝爾文學獎,就會實現嗎?

 

  沙特的意思不是這樣,不是變成你要成為的人,是變成你要成為的那種人。也就是說,你要做正直的人還是虛偽的人,是積極面對困厄和磨難的人還是消極放棄的人,是做奴隸還是要做自己。只要你想做哪一種人,你就會變成這種人。

 

  沙特的存在主義的核心概念是「存在先於本質」。意思是人的本質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人首先存在著,面對自己,然後界定自己」。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沒有天經地義的道德或靈魂。道德和靈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創造出來的。存在先於本質,我們出生,我們存在。我們用行動來界定自我,這令我們有很大的責任。我們可選擇生活,不受高尚規條約束,自己掌握自己的存在,就是肯定我們的自由和自我價值。我們的本質,是由我們存在之後的言行所創造所決定的。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名廚食譜
Fall in Fall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