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0/2017
《道德經》的執政觀
在網上讀了學者楊鵬講解老子的《道德經》第十七章,覺得很有意思。
中國傳統哲學中,最深刻和最難懂的,就是《道德經》。《道德經》81章共5287字,抽象深刻,文字簡練,需要專家引導解釋。
楊鵬是中國著名學者,他於2003年出版《老子詳解》一書,已四次再版。有學者評論此書是「還原了《道德經》」。2016年5月,楊鵬的《道德經》最新英文譯本《DAO DE JING》在美國出版。楊鵬現在是哈佛大學的研究學者。
網頁有楊鵬對《道德經》81章逐字逐句講解的通識課。
楊鵬認為老子對人類思想的貢獻有三點:
• 老子是人類歷史上第一位自然思想家,第一位和諧思想家,和第一位無為的思想家。
• 老子概念中的自然,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那個自然。是一個生的狀態,是一個持續創造的狀態,是一種本性。這種本性最寶貴,無論國家治理,還是家庭治理,都是要把人身上這種生一,生二,生萬物的自然本性給釋放出來。
• 所謂和諧,老子的看法是陰陽互動中的制衡,是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陰陽二氣的互相激蕩而成新的和諧體而不是靜態的和諧。所以要想實現和諧,就必須進入競爭,因為和諧本身是競爭中的一個平衡狀態。
老子的無為是從國家治理的角度闡述的,指的是政府不干預百姓,給百姓自由。政府無為,並非不管理,而是把阻礙個人自然生長、創造的東西去掉,讓老百姓每個人自我決定,自我選擇和自我承擔。所以無為的目的是有為。
楊鵬講解老子的《道德經》第十七章,所講的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最好的管治是什麼狀態?最壞又是什麼狀態?
《道德經》第十七章說:「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猶呵!其貴言也!成事述功,百姓皆謂:我自然。」
「太上」,意思就是最好狀態;「下知有之」,就是民眾知道有政府的存在,但不當一回事。因為政府只是維持秩序,但就像空氣的存在一樣,百姓知道有卻沒有感覺,人人自立、自住、自由地去做自己的事。
「其次,親而譽之。」次好的治理狀態,就是愛戴而讚美政權。治國而能夠得到人民的愛戴讚美,為什麼不是最好而只是次好呢?因為受愛戴和讚美是政權行「德政」「仁政」,給百姓好處和恩惠的結果。但政權能夠給百姓好處和恩惠的前提,是政權掌握和控制了所有的社會資源和財富。也就是說,本應屬民眾所有的社會財富已經被當權者掌控。《論語》說:「惠則足以使人。」你給人恩惠,就可以支使他。通過施恩惠來支配人,是基於權力的考量。這就是權力對百姓的自然生命和生活的干預和侵擾。人們對朝廷「親而譽之」,百姓的眼睛都看著朝廷,意味著朝廷已經成為社會財富分配的中心。朝廷成為社會財富分配的中心的前提就是朝廷要收重稅來取得財富。一些老百姓的眼睛看著朝廷,靠歌頌朝廷來換取生存,他們最後就會失去了自主生存的能力,要依靠朝廷活著,整個社會也就此喪失了活力。
《道德經》在「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後面,是「其次,畏之。」再次一等的治理,是人民畏懼政權,這是依靠暴力、威嚇進行統治的狀態。百姓既不是僅僅對政權「下知有之」地享有自由,也不是對政權「親而譽之」地得到福利,而是只有恐懼。這是將統治建立在百姓恐懼基礎上的管治。
「其下,侮之。」最下等的統治,就是民眾既不尊重政權,也不畏懼它,而是瞧不起它,蔑視它,嘲弄它,辱罵它。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信不足」是指政權缺乏誠信,「有不信」指百姓不再相信政權。深一層的意思是,不僅政權不可信的,百姓也不可信了。
老子經常是先講宇宙觀,再講執政觀。作為一種宇宙觀的 「信」,像《呂氏春秋》說: 「天行不信,不能成歲;地行不信,草木不大。」如果天、地沒有信的話,就沒辦法成歲,草木也沒辦法長大。
作為執政觀的 「信」,指的就是法律政策的穩定性和可信性。朝廷不能無 「信」,如果朝廷無 「信」,會造成整個社會的無信,形成一個失去互信的社會,是社會的信任崩潰。
「猶呵!其貴言也」。「猶」就是猶豫,「貴言」是指掌權者不能多言,以免政令繁多侵擾百姓,要猶豫、慎言。
「成事述功,百姓皆謂:我自然。」 意思是當事情做成了,在講述功勞的時候,百姓都說,是我自己幹的。不會感謝朝廷。若這個社會人人做出成績都說「我自然」,它的前提就是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人人都自主、自由、自尊,這就是管治國家社會最好的狀態。因為民強才是真正的國強。
【你點睇?】民主派初選案,45名罪成被告判囚4年2個月至10年不等,你認為判刑是否具阻嚇作用?►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