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2014
得而復失的狀元
一位相識很多年的收藏家朋友來電約吃飯,席上他透露在佳士得的中國古代書畫拍賣目錄看中一幅清代乾隆朝名書家劉墉的書法,希望我替他掌眼。
查書,劉統勳雖為乾隆朝第一名臣,謚文正,但他的名氣反不如其子劉墉。劉墉字石庵,乾隆十六年的翰林,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殁於嘉慶九年,壽八十五,謚文清。未入軍機,相業無稱。劉石庵之享大名,以其為一代書家;現存於世的真蹟,類為肉多骨少的顏字,但初入詞館時為柔媚的趙體,以後體格屢變,歸於平淡,譽之者以為「精華藴蓄,勁氣內歛;殆如渾然太極,包羅萬有,莫測其高深。」
劉墉 《三體書法》水墨紙本 手卷
凡大老而擅書法者,必有代筆;為劉石庵代筆者,據說是他的三個姨太太;錄前人筆記一則,以資談助:
文清平生書楹聯,常用紫毫筆,尤好用蠟箋高麗箋。官尚書時,判諾,輒畫十字;有司員仿為之,文清輒辨出,曰:「吾畫不可偽也。」然文清有三姫,皆能代之,可亂真,外人不能辨。晚年多代筆,其但署名「石庵」二字,及用長腳石庵印者,皆代筆,瑛夢禪亦其一也。或曾見其與三姬人論書家信,指陳筆法甚悉。
刋載於拍賣目錄的劉石庵《三體書法》寫於嘉慶一年,年七十六,當是晚年作品。看字,我看不見「精華藴蓄,勁氣內歛」,我認為是代筆,或者是三姫毎人寫一體亦說不定。
名氣大,假亦當真。《三體書法》估值60,000-80,000,最終以500,000落槌。收藏劉石庵的書法,愚見認為以中年的作品為佳。
一頓飯吃了差不多一個時辰,收藏家朋友聽故事聽出耳油,到吃甜品的時候,他問還有沒有關於書家的掌故可聽。
劉墉 書法 水墨紙本
我的話匣子一打開,真是如俗語所講的「口水多過茶」,一口氣講一個狀元得而復失的故事。
乾隆朝大名士趙翼,字雲崧,以內閣中書充軍機章京,極為傅恆所賞識,會試中式後,意在大魁天下。當時輿論多所指摘,說歷科鼎甲,為軍機章京占盡,證據是前一科庚辰科狀元畢沅、榜眼諸重光,都是軍機章京,而讀卷官大部份為軍機大臣,字跡極熟,易於徇私。讀卷官傅恆、劉統勳、劉綸、于敏中為了避嫌,決意不為趙翼的卷子加圈;傅恆因此對趙翼說:「雲崧,你不必再作狀元的夢了。」因為軍機大臣如派為讀卷官,為了避嫌起見,認出是軍機章京的卷子,一定不會加圈。但趙翼平生所志在此,豈肯甘心?於是變易書法寫殿試卷子。
及至二百零七卷「轉桌」看畢,只有一本九個圈,而書法是率更體。軍機大臣之一的劉綸,格外慎重,心想一定要將趙翼的卷子打入進呈的十本以外,才得免禍。仔細參詳之下,疑心九圈的一本為趙本,請劉統勳覆閱,劉統勳大笑曰:「趙雲崧字跡,雖燒灰亦可認,此必非也。」原來趙雲崧初入京時,曾小住劉統勳官第,愛其子劉石庵書法,時常仿效。趙雲崧入值軍機時,章奏起草時甚少用楷書,用楷書時必寫石庵體,所以劉統勳那麼有把握,判定九圈的卷子不是趙雲崧的卷子,因為他並不知道趙雲崧也寫率更體。
當前十本進呈乾隆時,乾隆以第一趙翼、第二胡豫堂皆為內閣中書,而趙為江蘇人,胡為浙江人,認為江浙地區鼎甲已多,而第三名王杰則為陜西人,而陜西未曾出過狀元,遂將趙本與王本互易。趙雲崧垂手可得的狀元,冥冥中得而復失,只能成為探花,天意弄人,奈何?
講完故事已差不多晚上十一時,再約後會之期後便各自打道回府。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