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4/2021
龍頭拍賣行如何自毁長城?
上世紀九十年代,香港上環荷里活道出現不少加彩木雕藝術品,主要是觀音坐像和羅漢立像,有小型的和大型的,一般叫價由幾萬至幾十萬港元不等。店家稱這些加彩木雕藝術品來自宋、金、遼時代。我是完全不相信的,所以一件也沒有買入。
我不相信是宋、金、遼時代的真品的原因很簡單。一般木頭、礦石顏料經過一千幾百年與空氣接觸,不可能還保持完整,顏料亦不可能還色彩鮮豔;一些帶有泥土、假裝是出土物的我更加不相信。一件木雕製品埋在泥土裏一千幾百年,無論環境多麽乾燥,應該一早已腐爛,不可能完完整整地再次出現在人們的眼前!
據當年的店家告訴我,這類加彩木雕藝術品非常好賣,買家絕大部分是外國人。我估計買家他們也知道用雞碎的價錢,不可能買到真正到代的木雕藝術品,而只是當它們是藝術裝飾品購藏。
踏入千禧年,市場上除了偶然見到零星一、兩件這類木雕藝術品之外,已不見大量出現,明顯是對這類裝飾品的需求已達到飽和。
最近十年八年,這類於上世紀九十年代賣去外國的木雕裝飾品陸陸續續浮出水面,出現於大大小小的拍賣會,幾乎全部被斷代為宋、金或遼。在眾多拍賣行之中,要數最「老實」的,莫如紐約蘇富比!
去年6月,紐約蘇富比網上拍賣一座木雕加彩觀世音菩薩坐像。紐約蘇富比的專家不為這件拍品斷代,給出的估價亦只是區區的20,000-30,000美元,蘇富比的專家明顯是看新。這樣的不作斷代和估價傳遞兩個重要信息:貨主的入貨價不會超過20,000美元;這件拍品横空出世,完全沒有遞藏歷史。
這樣的拍品理應流拍或以低價成交。出乎意料之外它卻以1,340,000美元易手。拍賣完畢之後,有人觀察到是次拍賣錄得超過50次出價,認為「藏家和行家都認為它『到代』—— 確實是久遠的古美術。」我的看法卻有點不同,我認為亦有可能是因為估價太低,因此吸引到不少「撿漏狂人」出價,才會將成交價推高;我更認為資深藏家和行家同樣看得出拍品是甚麽貨色,不會貿然出價,而最終買家一定是炒家。
果不其然。事隔不到一年,這件無斷代的木雕加彩觀世音菩薩坐像再次出現於拍場,估價卻由原先的20,000-30,000美元大幅飊升至30,000,000-50,000,000港元!拍賣行亦是蘇富比,不過是香港蘇富比!看到這樣的信息,我不禁問香港蘇富比它的邏輯依據Rationale是甚麽?紐約的專家同事不懂行,把舊的看成新,所以香港蘇富比要撥亂反正?同一間拍賣行竟然在不到一年時間,為同一件拍品的年代作出兩次截然不同的斷代,令到第一手賣家和潛在買家情何以堪、紐約的專家同事如何向第一手賣家交代,尤其是當第一手賣家知悉木雕加彩觀世音菩薩坐像在香港蘇富比以45,728,000港元成交的時候?第一手賣家有沒有所托非人的感覺?他可不可以狀告紐約蘇富比「專業疏忽」Professional negligence,因為紐約蘇富比違反「照顧責任」Duty of care?
在上一篇文章我批評香港蘇富比沒有註明兩件拍品的最新成交記錄(最終流拍)。餘音裊裊之際,香港蘇富比竟然連自家的成交記錄也隱瞞,專業操守淪落至如斯田地,令愛之者痛心!!
香港蘇富比在來源一欄指出拍品是「美國富商慈善家 John Richard Young(1932-2015年)舊藏,楊氏曾任職於美國空軍十載,後為 Magnavox、Sony 等公司之管理階層。」紐約蘇富比作為第一手拍賣行,好像不知道這回事,在拍賣圖錄沒有片言隻語提及!據我所知,紐約和香港蘇富比各行其是,紐約蘇富比不可能將拍品的第一手資料贈送給香港蘇富比,讓他打自己的臉,對不對?那麽,香港蘇富比如何知悉拍品來自John Richard Young舊藏?再說,如果拍品一直由John Richard Young家族收藏,為甚麽一張顯示拍品放在John Richard Young家族大宅何處的相片也沒有?紐約蘇富比既然知道拍品來自John Richard Young家族,為甚麽不作大事宣傳,更不給拍品斷代,而是將它放在網上小拍,估價20,000-30,000美元?據聞,John Richard Young生前把許多中國藝術品捐贈予達拉斯藝術博物館(DMA),唯獨是這一件不捐贈,亦不為這一件收藏品拍過一張相片。合理嗎?John Richard Young生前和達拉斯藝術博物館如何看待這一件藝術品,是否可想而知?
這兩起分別於紐約和香港舉行的拍賣疑點重重!所有事情看起來好像並非偶然,是否有人在幕後操盤?
【你點睇?】恒指在2024年先跌後升,你點睇2025年港股走勢?►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