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2023
金融業荊棘滿佈!全球資金緊縮,風險無處不在!銀行、保險公司、金融機構隨時踩地雷?Greed is Good?
Jimmy Leung
Jimmy Leung
私募基金負責人,擅長結合傳統經濟及互聯網、管理業務分別在倫敦、矽谷,香港。涉及房地產、互聯網及跨境電商等產業,與多國實業家、創業家、天使投資等擁有廣大的人脈。行事低調,口頭禪是最好你搵我唔到。
改朝換代Digital
本欄逢周一更新
2023年首季過去了,在這三個月內,先是美國矽谷銀行破產,也造成第一共和銀行等地區性銀行的骨牌效應。接下來是瑞士信貸破產風暴,一家百餘年的大型資產管理銀行瞬間冰消瓦解,這是令人難以想像的事。
老牌荷里活明星Michael Douglas米高德格拉斯1987年有一套經典電影,名為《華爾街》,執導的是大導演Oliver Stone奧利華史東,他本人憑這套電影獲得當屆金像獎最佳男主角,電影有一句經典對白:Greed is Good。
在資金寬鬆,銀根氾濫的年代,各行各業,尤其是科技產業有著美好想像的未來,但是在資金緊縮的環境下,新的全球金融風暴正在形成,金融業到底有多少個黑洞,根本沒有人知道。
全世界經歷過長期的低利率,很多金融環境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扭曲,低利率時代,資金獲取太容易,金融機構完全不去考慮創新,進而變得貪婪,Greed is Good嘛!
SVB矽谷銀行和瑞士信貸同樣是破產,矽谷銀行的倒閉,並非典型的金融詐騙或者醜聞,本來的資產配置也不會致命,矽谷銀行本來是好銀行,吸收矽谷創業家很多存款,矽谷銀行在破產前半年,股價一度攻到763美元,一夕之間倒閉,是經營者的一念之差,把公司搞垮了。
SVB最大的錯誤,就是錯配,把矽谷的邏輯用在華爾街的金融遊戲身上,他們非常透明,和你想見的金融醜聞完全相反,而正正是他們的透明,讓這件事成為醜聞。瑞士信貸則是長期以來的經營不善,管理層也不正面思考如何去識別風險,甚至偏離原有的經營軌道,累積到最後,只能兩手一攤,國家出來善後。
過去40年,每一次利率從低攀升,都陪伴著危機,從1983年拉丁美洲國際危機,到2008年金融海嘯等多次重大經濟事件,每當低利率,資金寬鬆,錢來得容易,大家就會失去風險意識,金融業也變得貪婪,歷史是不斷重演再重演,聯儲局從去年暴力加息18次,利率由零上升到接近5%,這好比投下一個金融震撼彈。
矽谷銀行從2008年金融海嘯開始到2021年,存款每一年成長高達三成,相對同期美國四大銀行,摩根大通、美國銀行、花旗銀行、富國銀行只有7.3%,這份成績表,令該行的員工薪酬也水漲船高,平均年薪超過250,000美元,曾經是薪酬最高的美國上市銀行,當大家都陶醉在歌舞升平之中,卻不是他們的資產負債表已經嚴重扭曲。
資金來自存款,銀行存款是負債,必須放貸,靠借貸才能夠賺取息差,支付存戶的利息,當放款速度跟不上存款的成長,又如何畀客戶利息呢?
太貪心,吸收大筆零息資金,短債長投,不料碰到科技寒冬,客戶集中提領,週轉不靈,引發倒閉。
瑞信去年仍名列全球500大企業,2008年金融風暴,它是少數倖免於難的贏家。近年醜聞弊案,資金慢性失血,又遇上市場集體恐慌,大股東不願再注資,推倒信任的最後一張骨牌。曾叱吒風雲,如今竟淪落至此。
所以,在全球資金緊縮浪潮下,金融業的黑洞,可能陸續暴露,風險無所不在,稍不小心踩到地雷,一下子就粉身碎骨了,銀行、保險公司、金融機構出現問題,絕不會停止。即使現在沒事,未來也可能會碰到。
它並非遠在天邊的事,天真、短視、貪婪、恐懼,都在我們身旁,無法賭它會不會集中爆發,只能為風險升高預作準備。
在殘酷的金融世界,沒有永遠的真理,只有殘酷的現實。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