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08/07/2019

【重新上路】無人車市場形勢重新洗牌?Apple收購無人車領域的明日之星Drive.ai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方展策

    方展策

    少年時,曾研習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可惜學無所成,僥倖畢業。成年後,誤打誤撞進入傳媒圈子,先後在印刷、電子、網絡媒體打滾,略有小成。中年後,修畢資訊科技碩士,眼界漸擴,決意投身初創企業,窺探不同科技領域。近年,積極鑽研數據分析與數碼策略,又涉足 Location Intelligence 開發項目;有時還會抽空執教鞭,既可向他人分享所學,亦可鞭策自己保持終身學習。

    智城物語

  後來,Drive.ai 開始埋首於軟硬件一體化系統的開發,再加上「人車交流」的創新設計,整合成商業車隊適用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Drive.ai測試用的無人車具備4組光學雷達、2組毫米波雷達、10 台視像鏡頭,以偵測路面狀況。另外,車身上裝設4個LED顯示屏,用作「人車交流」。譬如無人車停車讓路給行人時,屏幕上便會顯示「Waiting for You to Cross」信息;在接送乘客時,也會透過屏幕來打招呼或說再見。

 

Drive.ai無人車在停車讓路給行人時,車身LED顯示屏可顯示「Waiting for You to Cross」字樣。

(圖片來源:Drive.ai官網)

Drive.ai無人車在停車接載乘客時,車身LED顯示屏會顯示「Passengers Entering/Exiting」字樣。

(圖片來源:Drive.ai官網)

 

  Drive.ai 另一項創新設計名為「Tele-Choice」的遠距操控技術。車上的視像鏡頭會把路面四周狀況即時傳送至Drive.ai辦公室。當遇上特殊的情況(如被警察示意靠邊停車),無人車認為應該獲取人類進一步的指示,車子就會先停下來,尋求辦公室人員作遠距介入。如此一來,便可確保無人車在任何複雜情況下,也可獲得有效的指令,確保行車安全。

 

Drive.ai無人車車頂裝設4組光學雷達和2組毫米波雷達,以偵測路況和避免碰撞。

(圖片來源:Drive.ai官網)

 

  由是觀之,Drive.ai 的技術研發確實取得長足進展,可惜其業務發展卻恰好相反,籌資受挫、裁減員工,幾位共同創辦人接連離開,今年初更傳出積極尋找買主的消息。

 

  事實上,無人車行業競爭已由純粹的技術競賽,演變成資本實力的較量。哪家公司的資本更雄厚,便可請來更出色的技術人才、進行更多的研發和測試、累積更多的行車數據,從而拋離競爭對手。以Uber為例,其無人車項目每月就燒掉2,000萬美元(約1.56億港元)的研究經費;福特車廠擬在4年內向其無人車合作夥伴Argo AI投資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

 

  反觀Drive.ai,創業4年間只成功募資7,700萬美元(約6億港元),最新一輪融資發生在2017年9月,但此後就沒有再獲得新資金。在無人車研發這「燒錢遊戲」中,資金鏈斷掉了,自然無法繼續玩下去,於是Drive.ai唯有四出尋找買主。

 

  剛巧這個時候,Apple正需要技術人才為其無人車項目續命。相比起Google與Uber,Apple的無人駕駛技術明顯落後一大截。Google陣營的Waymo和Uber早已開始進行無人車路面測試;Waymo甚至已跟Lyft合作,將於美國鳳凰城市郊推出無人的士叫車服務。

 

  Apple早在幾年前已開始尋求與寶馬和平治等車廠合作,開發純電動無人車,可是,因為Apple要求完全掌控數據,致使相關項目未取得進展。Apple無人車研發團隊人數亦從頂峰時期的逾1,000人,縮減至現時的數百人。

 

  收購Drive.ai後,Apple不但可填補先前流失的人員空缺,更可藉著Drive.ai在自動駕駛的研發經驗,在無人車技術領域追上競爭對手。或許日後無人車市場形勢將會重新洗牌。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卓林普經優才計劃成為香港居民,桌總冀當局放寬16歲以下青少年進入桌球室限制助年輕人接觸桌球,你是否認同?►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

你可能感興趣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風水蔣知識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