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22/07/2022

全球離岸風電產值勢破千億美元!亞洲成增長火車頭!中、日、韓、台搶捕風力發電新商機!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方展策

    方展策

    少年時,曾研習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可惜學無所成,僥倖畢業。成年後,誤打誤撞進入傳媒圈子,先後在印刷、電子、網絡媒體打滾,略有小成。中年後,修畢資訊科技碩士,眼界漸擴,決意投身初創企業,窺探不同科技領域。近年,積極鑽研數據分析與數碼策略,又涉足 Location Intelligence 開發項目;有時還會抽空執教鞭,既可向他人分享所學,亦可鞭策自己保持終身學習。

    智城物語

  在碳中和的大趨勢下,世界各國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斷增加。相比起太陽能,風力發電被視為更有前景的開發項目,當中尤以離岸風電最受追捧。2021年其市場規模已達273.3億美元(約2,130億港元);預計未來5年內,離岸風電更會在中國、日本、韓國、台灣帶來更多的商業機遇。但這個因應減碳潮流而崛起的綠色產業,大幅成長後卻可能會衍生另一個環境問題。到底為甚麼會出現如此矛盾的狀況呢?


2029年離岸風電規模逾千億


  國際市調機構Precedence Research預估,2029年全球離岸風電市場規模將首度突破1,000 億美元大關,達到1,080億美元(約8,424億港元);及至2030年,市場產值更會超越1,290億美元(約1兆港元),估計2022年至2030年的複合年增長率將高達18.82%。

 

  根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的預測,全球離岸風電總裝置容量將會從2020年的34吉瓦(GW,即100萬千瓦),大幅成長到2050年的1,000GW,增幅逾29倍。由此看來,離岸風電確是極具發展潛力。


  其實,「離岸風電」是風力發電的其中一種方式,運作原理跟一般風力發電差不多,都是透過風力帶動風車葉片旋轉,讓風電渦輪機(簡稱「風機」)轉動起來,驅動發電機發電。最常見的風力發電是將風機興建在陸地上,是為「陸域風電」;至於「離岸風電」,則是將風機搭建於海面上。



離岸風場架設工程完全在海上進行,不但需要依靠專門船隻執行組裝,船隻器具的操控亦要有專門技術。(圖片來源:Siemens Gamesa官網)



離岸風機的巨大葉片要利用可吊重1,000噸、吊高100公尺以上的大型海上吊車來進行組裝。(圖片來源:上緯新能源官網)


離岸風力發電量勝陸域風電


  由於離岸風力發電場完全架設在海上,所以搭建難度較高,需要使用專門的船隻進行組裝。施工前,開發單位必須針對可能動工地點進行1至5年的開發前勘查,研究當地的風力狀況、地震與颱風等自然災害的潛在風險,評估對魚類作息或鳥類遷徙等的生態干擾,以及水底噪音、施工品質等環境影響。


  當評估為可行後,需要先將工程裝隻船固定在海上,跟著執行為期1至2年的海床基樁置入、風機架設、海底電纜鋪設;最後把電纜連接至陸上變電站,將風電併入城市電網。完成後的風機,只要進行定期保養,起碼可以用上20年。當到達使用年限後,風機便需要拆卸和重建、或視乎情況再進行復修,以延長使用壽命。


  相較於陸域風場,設置於海上的離岸風場不會對鄰近居民構成影響,而且空間資源也較為豐富。這樣既可以建造更大的風機葉片來獲取更多電力,又可以增加興建高度,避開受到海面磨擦力影響而減弱的氣流,故此離岸風場發電量會比陸域風場更高。


中國離岸風電規模領先全球


  歐洲是離岸風電技術的發源地,早於1991年丹麥興建了世上第一座離岸風場「Vindeby」。2016年,全球超過三分之二的離岸風場均坐落於英國、德國、以及丹麥。但時移勢易,現在亞洲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離岸風場開發地。


  根據全球風能協會(Global Wind Energy Council)的《2022年全球風能報告》,未來5年亞太地區離岸風電的新增裝置容量,以中國佔多數,緊隨其後為台灣、日本與韓國。2021年全球離岸風電新增裝機容量成長至21.1GW,新增電量相當於21個核子反應爐;當中80.02%新增容量來自中國,達到16.9GW,遠遠拋離歐洲的3.31GW。


  近年中國離岸風電建設之所以出現爆發式成長,與政府的補貼到期有很大關係。中國國家發改委在2018年公告,離岸風電的最後補貼期限是2022年,於是國內風電廠商無不奮力裝機,務求在期限前獲取最多補貼。


  在這波裝機潮帶動下,中國離岸風力發電量已超過英國與德國,躍居為全球最大的離岸風電市場,佔據全球總裝機容量的40%,主要分布在江蘇、廣東、福建等沿海省份。惟有不少業者擔心,補貼到期後離岸風電裝機量可能會出現懸崖式下跌,建議地方政府在2022年中央補貼政策退場後,應考慮給予適當的過渡性補貼,讓風電企業有更多因應時間。



Vindeby是全球首座海上風力發電廠,位處丹麥洛蘭島西北方海域,裝置容量為4.95MW。Vindeby於1991年落成,使用約26年後,在2017年被除役拆卸。退役後的風機葉片被回收再造為隔音屏障。(圖片來源:Siemens Gamesa官網)



中國最大規模離岸風電項目「江蘇沿海第二輸電通道」現已投入服務,每年可向長江三角洲地區輸送300億千瓦時的電能,能夠滿足一座大城市的用電需求。(圖片來源:翻攝China Current官方影片)


台灣擁有最多潛在良好風場


  建立風力發電的首要條件當然是良好的風場。根據國際工程顧問公司4C Offshore的評估,全球排名前20的風況觀測地中,有12個坐落於台灣,因此台灣是發展離岸風電的良好場所。受惠於夏季西南氣流與冬季東北季風,竹南、彰濱、恆春、以及澎湖沿海皆是理想的風電落腳點。以澎湖地區為例,每年平均風速就高達每秒9.7米以上。


  2018年,台灣政府公布「離岸風力發電規劃場址容量分配作業要點」,著手推行離岸風電大規模開發。隨後,台灣展開三階段的離岸風電政策規劃,第一階段為「示範風場」,第二階段為「潛力場址」,第三階段則為「區塊開發」;其中首階段的示範風場「Formosa 1」已於2019年底全數安裝完成,總容量達128百萬瓦(MW)。


  台灣政府設下目標,2025年全島建成1,000部風機,合計發電量達5.7GW,足夠供給393萬戶家庭一整年使用。不過,受新冠疫情所累,過去兩年離岸風電施工進度落後於原先規劃。幸好自2022年4月起,各廠商已全力投入搭建風機,希望可以追回進度。



海洋竹南風力發電場(Formosa 1)坐落於台灣苗栗縣竹南鎮龍鳳漁港外海約2至6公里處,為台灣首座正式營運的離岸風場,由台企上緯國際跟沃旭能源等外資企業共同投資興建。(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蜆殼與Coens Hexicon攜手創立風電開發公司MunmuBaram,前者擁有80%股權,後者則持有20%;而Coens Hexicon則是韓國COENS和瑞典Hexicon共同組成的合資企業。(圖片來源:Shell官網)


日本力推離岸風電替代核能


  有鑑於2011年的311大地震引發福島核電廠危機,日本政府近年大力推行風電計劃,作為核電的替代方案。2021年,日本通過第六次策略能源計劃,希望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的發電比重增加到36%至38%,當中離岸風電裝置總容量要達到10 GW;到2040年離岸風力的發電量更要提升到30至45GW。


  同時,日本又積極跟外國企業合作,共同開展離岸風電項目。2021年 8月,德國萊茵再生能源(RWE Renewables)跟日本關西電力公司簽署協議,攜手研究在日本沿海發展浮動式離岸風電的可行性。2022年3月,英國石油(BP)與日本丸紅株式會社締結策略性聯盟,專注於日本離岸風電開發。


  與日本相鄰的台灣,其海域屬於淺海區域,水深約為20至25公尺,適合設置鑽入海床的固定式風機;日本海域則屬於較深區域,水深大多在50公尺以上,只適合採用建於浮動平台上的浮動式風機。及至 2021 年底,全日本已有2,574座風力發電機,可見日本推動風電替代核電的努力。



關西電力的可再生能源部署將以海上風電為發展重心,希望到2040年可以在日本開發出500萬千瓦的風電。(圖片來源:關西電力官網)


韓國擬建世上最大離岸風場


  為實現2050年成為零碳排放國,韓國政府定下目標,可再生能源的發電比重要從2017年的 7.6%,提高到2030年的20%,當中離岸風電裝置總容量要達至12GW。2021年3月,韓國宣布投資48.5兆韓圜(約2,910億港元)築建世上最大的離岸風電園區,總容量上看8.2GW。


  該計劃集結韓國各領域的精銳公司,組成風電國家隊來執行,當中包括:韓國電力公社、建築商韓華建設、能源企業SK E&S、重工業集團斗山重工、風機塔座製造商CS Wind、以及船隻與鋼管製造商Samkang M&T等。


  此外,韓國也有拉攏外資企業合作,以縮短開發風場的學習曲線。2021年9月,英國石油商蜆殼(Shell)跟Coens Hexicon在韓國成立合資公司 MunmuBaram。新公司計劃在韓國東部蔚山市外海65至80公里處,興建裝置總容量達 1.4GW的浮動式離岸風場,預計落成後每年發電量可達4.65兆瓦時(TWh,即10億千瓦時),足以供電給100萬戶家庭。


葉片難回收易生大量廢棄物


  然而,隨著亞洲與歐美多國爭相搶建離岸風場,日後當風機陸續退役後,卻可能會產生大量葉片廢棄物,構成另一個環保問題。英國劍橋大學估算,及至2050年全球廢棄葉片將會超過4,300萬噸。


  事實上,風機葉片回收一直是困擾風電業者的頭痛問題。葉片含有難以回收處理的玻璃纖維增強型複合材料(Glass-reinforced Polymer Composites),加上每家廠商的葉片設計各有不同,以致拆卸與分解變得非常困難,故此大部分廠商只會直接焚化、或索性掩埋這些廢棄葉片,讓風電蒙上不環保的污點。


  為解決此問題,零廢棄葉片研究項目(The Zero Waste Blade Research,ZEBRA)於2020年 正式啟動。由法國凡爾納國際研究中心(IRT Jules Verne)、材料公司阿科瑪(Arkema)、能源企業Engie、以及美國通用電氣子公司LM Wind Power等組成的團隊,埋首研究如何用可回收材料來製造風機葉片。



LM Wind Power現正針對ZEBRA可回收葉片展開結構壽命測試,考驗證葉片性能,然後將於2022年12月進行葉片報廢後回收再造方法的驗證。(圖片來源:LM Wind Power官網)


可回收葉片產業正在醞釀中

  2022年3月,ZEBRA團隊成功研製出100%可回收葉片的原型。這支葉片採用阿科瑪的熱塑樹脂Elium製作而成,只要透過特殊的化學分解方法,便可以把樹脂完全解聚,並將樹脂與玻璃纖維分離,轉化為新的原始樹脂與高模量玻璃纖維,以供循環再造。


  另一方面,風機大廠西門子歌美颯(Siemens Gamesa)於2021年9月宣稱,推出了一款名為「RecyclableBlade」的可回收葉片。該公司位於英國的葉片工廠正在生產這種葉片,供應給2022年夏季施工的德國Kaskasi離岸風場使用。這裡將安裝38座風機,配備81米長的可回收葉片。


  除西門子歌美颯外,其他風機巨頭如沃旭能源(Orsted)與維斯塔斯(Vestas)等均承諾,2030至2040年建造的風機都會裝配100%可回收葉片;再加上企業的減碳需求日增,現存風機日後也有可能逐步更換成可回收葉片。由是觀之,大規模發展可回收葉片材料似乎已是勢在必行了。



ZEBRA團隊成功製造出長達62公尺的可回收葉片,可透過化學處理100%回收,解聚材料轉化為原始樹脂,重新再造成其他產品,有助實現百分百零廢棄(Zero-waste)風機的目標。(圖片來源:LM Wind Power官網)



西門子歌美颯與萊茵再生能源將會在德國北海的Kaskasi離岸風場,安裝和試驗RecyclableBlades可回收葉片。(圖片來源:Siemens Gamesa官網)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

我要回應

你可能感興趣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師傅靈靈法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