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2/2020
【青年失業】抓緊智慧城市龐大商機,望政府以靈活有效政策助青年就業!
鄧淑明
鄧淑明
鄧淑明博士,榮譽勳章,太平紳士,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香港土生土長培育的資訊科技界企業家。鄧博士於九十年代創辦 Esri中國(香港)有限公司,專門推廣地理資訊系統(GIS)軟件和提供相關解決方案。鄧博士也是智慧城市聯盟創辦人及榮譽主席。除了GIS本業,鄧博士對ICT行業、電子健康、環境保育、初創企業及智慧城市等經常提出建議,並積極參與多個政府及民間組織,致力促進香港科技及社會事務發展。
鄧博士的卓越成就和貢獻廣受認同,並獲多項榮譽,包括:香港大學2009年理學院傑出校友、2006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及香港美國商會2004年「最具影響力女性獎–年度傑出女青」及2001年香港十大傑出數碼青年等。
智慧城市5.0
17年前,香港受「沙士」疫情影響,整體失業率曾攀升至8.5%,到今年新冠疫情肆虐,失業率雖然相對較為緩和,但也錄得6.4%,並有預計數字可能會進一步上升。當中青少年是最受打擊的一群,15-19歲和20-24歲失業率差不多是整體數字的兩、三倍,屬所有年齡組別之冠,情況令人憂慮。
青年失業問題對社會經濟帶來的衝擊,絕對不容忽視。歐洲有一項由1980至2005年進行的研究指出,青少年在經濟危機發生後至少五年內都深受影響,其中以第二及第三年最為嚴重。即使大學畢業生也不能倖免,他們的收入在之後十年也會較低,沒有接受大學教育的更差。例如日本自1990年代中期起經濟衰退,不少僱主便把聘用形式由長工變成臨時或散工;美國、加拿大和南韓的研究也發現,比起較年長的一群,年輕人往往首先被裁,又同時需花更長時間尋找穩定的工作。
英國「志願組織行政總裁協會」(ACEVO)的報告指出,年輕人失業為政府帶來的財政負擔可高達280億英鎊(約2,790億港元),這包括現今及未來的種種支援。
不過,最值得關注的是,失業不但影響個人的經濟狀況,還造成沉重的心理壓力,尤其是年青人,人生經歷不足,特別容易意志消沉。 上世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Harvery Brenner教授曾指出,失業率每上升一個百分點,自殺率可能會上升達4%。在2003年,香港失業率高企,當年每10萬人便有18.8人自殺,是回歸20多年來的最高紀錄。今次疫情雖然自殺率未見明顯上升,但有關當局也不能掉以輕心,有需要加強社區的精神健康措施。
其實,政府早有協助青少年的就業支援,如1999年開始的「展翅計劃」和2002年的「青少年見習就業計劃」,今年9月當局試行優化措施,包括為僱主和僱員提高津貼金額等。惟疫情下,失業問題變得複雜棘手,如何改善失業狀況,尤其是青年就業問題,已成為當前的要務,我認為可以從多方面著手。
青年是初創的生力軍,而初創也為他們提供就業機會。今年疫情嚴重打擊初創,令初創對香港營商環境不感樂觀,甚至有意撤離,政府應盡快出手拯救本地初創,如為初創企業提供免息貸款,防止初創人才和投入資金持續流失。政府同時也要找緊智慧城市的龐大商機,積極將智慧城市產業化,把軟硬件和顧問服務出口到外地,如東盟諸國,為本地年青人才謀求優質的就業機會。
特首於11月底發表的《施政報告》中,便提及多項措施協助青年就業,如「藝術及體育發展基金」、「創新及科技基金」和「電影發展基金」,既配合政府推廣藝術科技的策略,又為從事藝術和創意產業的年青人帶來新機遇;「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和「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便鼓勵青年人到大灣區工作及創業,協助他們找緊大灣區的巨大發展潛力,發掘更多優質的事業發展路向。
亞洲開發銀行(ADB)今年8月有關亞太區青年失業的報告提到,種種扶持政策必須秉持三大原則:針對弱勢一群,包括年輕女生;在制定政策時需吸納年輕人的想法;以及把青年就業市場和疫情影響的資訊多對外公開,這些原則都值得港府參詳研究。我期望政府能夠持續關注青年人的就業情況,並從不同範疇上協助他們發揮所長,造福社群,這才是長遠而有效的青年策略。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