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28/03/2014

民調的科學性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雷鼎鳴

    雷鼎鳴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前系主任及榮休教授

    雷鳴天下

    本欄逢周五更新

  上周在一個座談會過後,一些在場的記者突然離題問我對民調的看法,頗感愕然。

 

民意調查可能因為不同的因素而產生嚴重分歧。

 

  在大學中,民調一般不會被當作學術,我也從來未見過有大學開設民調學系或有重量級學者去研究民調學。但這個事實並不意味著民調不重要。這好比政府會有一個統計署,專門負責收集GDP、生育率、犯罪率等等數據,沒有這些數據做學術研究會很不方便,但大學統計系不會花多少時間教授學生搜集數據的方法,但卻會用上幾年時間教學生一些數理統計理論。民調也如是觀,不少大學附設一些負責民調的單位,但這些單位不被視為學術單位。

 

  民調有無科學性?有的,但要看它是否按照以隨機抽樣為核心的科學方法去進行。民調若做得好,從幾百人的抽樣找出來的答案與幾千萬人中不會有很大的分別,但成本便宜得多。有時,隨機抽樣的民調比起某些有樣本偏差的大型投票更加可靠,例如,有些人可以搞個網上投票,但結果必定可疑,因為喜歡上網的多是某些年齡或有某種思想傾向的人,代表性不夠。

 

主觀意願 影響統計結果

 

  隨機抽樣是民調的科學基礎,但這尚未足夠保證民調的結果可靠。最近不少人有關特首合格程度的爭論其實反映了一些深層次問題。這次爭論是兩種計分方法哪一個合理?一是每人給特首打分,從1到100,再找出其平均,因為低於50,所以有人認為他不合格。二是以50分為合格點,再看看多少人給分超過50,多少低於或等於50,因為給予50分以上的比例較高,所以有些人認為特首合格。

 

  這兩種方法誰對誰錯?其實兩個都對。第一種方法把回應者對特首觀感的強烈程度也加了進去,可以多提供對他支持度的信息,但假若在通常的投票活動中,大家被告知只有兩個選擇,合格還是不合格,結果是他會贏。

 

  我在本欄過去討論關於投票制度的文章中曾指出過,用不同但又都各自合理的投票方法所得出的結果,可以南轅北轍,因此,真正的民意究竟若何,連用投票方法也不一定能夠肯定。經濟學家數十年前已明白此點,它也是民主制的一個盲點。以上所說雖然是關於民調,但實質含義與投票一樣。今次的爭論只是反映到一個我們知之已久的道理。

 

  上述問題還隱藏着另一陷阱,即民調或投票結果都可被人操控。假設某人對特首的真正評價是他值30分,但他卻很想特首在評分輸得難看一點,他可以故意只給0分,這樣便可影響結果。此類選舉中的操控方法,是經濟學中的重要難題,連諾貝爾獎得主也研究。若是民調或選舉中有人不誠實地投票,那麼得出的結果也就殊不可靠。

 

隨機抽樣調查 易有偏差

 

  就算沒有上述的問題,民調也有很多容易行差踏錯的地方。多年前「鍾氏民調」有替一所教育機構調查那一個大學校長最有學術地位,當時得分最多的是我校的朱經武校長,但民調的回應者卻真是隨機抽樣而來的,連「牛頭角順嫂」也包括在內。我在學術界多年,才敢勉強說朱校長對物理學很有貢獻,普通人又如何有此資訊?這好比物理天才諾獎得主費曼(Richard Feynman)曾說過的,你找一大堆人投票說中國的皇帝鼻子有多長,然後把大家給的尺寸平均一下,所得的答案與這皇帝的鼻長會毫無關係。

 

  尚有一點不可不提。兩年多前中聯辦要員對有關國民身份認同的民調,批評只要回應者選擇他是中國人是香港人,是不合邏輯的問題設計。我同意這批評,我自己是中國人也是香港人,只選一個怎選?簡單的解決方法是多設一些選擇,例如「我是香港人但不是中國人」,大家的答案便清楚了。但負責民調的人不似不願意,理由是過去沒有這選項,所以新結果不能跟舊結果作出比較。這是不對的回應,社會科學研究中常有新的情況出現,怎可抱殘守缺,永用舊法?

 

轉載自晴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卓林普經優才計劃成為香港居民,桌總冀當局放寬16歲以下青少年進入桌球室限制助年輕人接觸桌球,你是否認同?►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師傅靈靈法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