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2020
中美經濟應否脫勾?
近30、40年來,全球經濟一體化使世界更緊密地結合起來。但自美國對多國發動貿易戰開始,不少國家便對太過倚靠別國心生疑懼。
新冠疫情在歐美出現後,有些國家突然驚覺原來自己無法生產這麼多口罩與防疫物資,必須向中國購買,否則隨時屍橫遍野(這句並無誇張),中國的工業體制雖能迅速擴產,輸出了數以百億計的口罩及其他物資替多個國家解圍,但有些國家也難免要思量某些關鍵產品能否自力更生或分散物資來源地。此點美國可能感受最深,她要遏制中國的崛起,但又發覺自己也受制於中國的產品,唯有要考慮經濟上能否與中國脫勾,即減少對中國的倚賴。
各國分工 可增生產效率
自力更生還是大家互相依存,這是當世經濟決策者一個無可避免的問題。在中國建國初年,因受到外國封鎖,所以國策是自力更生,盡可能不受制於任何國家。政治上此政策有獨立自主的好處,但經濟上卻是大大的不妙。亞當.史密在《原富論》中開宗明義便說明分工及貿易的重要,後來的經濟大師李嘉圖也證明了各國按其比較優勢分工,再互通有無,可大大增加生產效率。
依稀記得,馬雲說過貿易可減低戰爭的風險。此說道理簡單,國與國間若互相倚賴,一打仗便兩者俱傷,仗如何打得起來?但這邏輯假設了各國政府都頗為理性,不會意氣用事,又或是沒有一些戰爭販子利益集團利用一些貿易爭端去推波助瀾,唯恐天下不亂。兩個有廣闊貿易關係的國家若進行冷戰或熱戰,其互相傷害之大,可能比沒有貿易關係的國家交戰更加嚴重。
中美之間的依存度是頗深的。你跑到美國的百貨公司去看看,大多普通家庭的消費品都來自中國。較少為人知的是藥物,美國8成以上的抗生素來自中國,美國消費者所用的藥物,9成都是廉價的仿製藥,若不是印度生產,便是中國生產。較高檔的科技產品,如蘋果手機,眾所周知,生產綫主要設在中國。蘋果公司的CEO曾解釋,把生產遷回美國的困難,不是因為中國有廉價勞工,而是因為蘋果公司隨時可在中國僱用到足以站滿兩個足球場的工程師或技師,而在美國,兩間房間已經足夠。
美國中西部的農民,最重要的市場之一便是中國。當然,有了國際分工後,中國便沒有在晶片等高科技領域有足夠投資,因為以為有美國可倚靠也!一打貿易戰,美國的晶片市場大幅縮細,兩敗俱傷矣!
中美冷戰 情況異於美蘇
很多人都在問,中美會否冷戰?中國不斷在表達人類命運共同體這觀點,當然不想冷戰,但主攻的是美國,無可奈何只有抖擻精神應戰。要注意,若真的有冷戰,情況與當年美蘇之間的冷戰會大不相同。美國與蘇聯之間經濟關係疏離,除了害怕核戰外,另一國家經濟崩潰了,對自己都影響有限。但中美之間的經濟利益深度交纏,一個國家經濟有難,另一個也會大受損失。試想若中國的工業生產遇上困境,不能生產藥物及消費品,美國用慣了廉價商品的人民怎會不叫苦連天?
並非每任的美國總統都希望中美冷戰,歐盟諸國也對此種敵對關係大大的不以為然。奧巴馬年代,還曾表達希望中國負起更多的國際責任,而中國也的確有這樣做,例如對減低全球碳排放的《巴黎協議》便大力支持。不過,美國似乎葉公好龍,中國更深度融入全球的治理體系,更願意拿出資源幫助非洲國家的發展時,美國現屆政府卻反而害怕得很,不但無端指摘中國,甚至自己主動退出不少國際協議。美國社會正處於急變的年代,美國人民似乎失去了自信心,社會思潮變得飄忽。
景況如此,經濟全球化或許會稍有退潮,但各國利益攸關,國際分工不可能消失。但縱使是各國稍為各自走向自力更生,生產力的退化也可造成經濟的顯著衰退,這倒是我們要面對的現實。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政府擬立法規定所有的士須於車內安裝攝錄設備,你是否認同? ►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