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0/2021
美國「進步派」在波士頓試水
民主黨幾十年來一直控制著波士頓政壇,從1930年開始,歷任市長都是祖先來自愛爾蘭或意大利的民主黨籍男性政客,但今年出現了歷史性的轉變。參加9月14日市長初選的主要候選人都是有色人種(非白人),而且5人當中有4位是女性。得票最多的是父母來自台灣的華裔候選人吳彌(Michelle Wu),名列第二的阿妮莎.埃塞比.喬治(Annissa Essaibi George)的父親是突尼斯移民,其波蘭裔母親出生在德國。按照當地法律,吳彌與埃塞比.喬治將在11月2日(下周二)爭奪市長寶座,而三位非洲裔候選人則在初選中被淘汰。
吳彌(Michelle Wu) (競選網站截圖)
阿妮莎.埃塞比.喬治(Annissa Essaibi George) (競選網站截圖)
無論吳彌和埃塞比.喬治誰最後勝出,波士頓都會出現第一位非白人女市長,而促成此舉的人則是愛爾蘭裔原市長馬蒂.沃爾什(Martin Joseph Walsh)。沃爾什今年年初辭職,前往華盛頓擔任拜登政府的勞工部長,非洲裔市議會女議長金.珍妮(Kim Janey)隨後出任代理市長。在初選中珍妮得票排在第四位,落選後她轉為支持吳彌。按照目前多項民調的預測,吳彌勝算機會較大。
「進步派」與「溫和派」之爭
波士頓市政廳。 (iStock)
雖然吳彌與埃塞比.喬治都是民主黨候選人,兩人也都是波士頓市議會不分選區的議員,但兩人的政策主張略有不同。外界普遍將吳彌標籤為「進步派」(progressive),而埃塞比.喬治則被視為「溫和派」(moderate)。讀法律出身的吳彌出生在芝加哥,考入哈佛大學才來到波士頓。她曾在波士頓唐人街做義工,後來走上從政之路的啟蒙導師正是她的法學院老師伊麗莎白.沃倫(Elithabeth Warren)。沃倫是聯邦參議員,去年曾參選美國總統,被視為民主黨內進步派代表人物。吳彌在競選中提出的執政理念包括加強環境控制(綠色經濟政策)、擴大住房平等(恢復租金管制)、增加社會福利(全市公交免費),這些主張比較受波士頓年輕人支持,也是民主黨「進步派」較有代表性的政策訴求。
埃塞比.喬治曾是一名高中教師,她為自己設計的形象是生於斯長於斯的波士頓本地人的代表。她在發表競選講話時,有意加重波士頓口音,同時盡量把吳彌標籤成「離地的」外來人,即只有抽象理念但不如她這樣的本地人懂得怎樣治理城市。她關注教育問題和社會治安問題,得到較多白人選民特別是警察和消防員等愛爾蘭裔選民的支持。雖然她父親是穆斯林,但她在母親影響下篤信天主教,因此在波士頓這個天主教大本營能遇到很多「知音」。埃塞比.喬治目前的另一個策略是爭取波士頓非洲裔選民的支持,因為在初選中兩位非洲裔女候選人的「內鬥」分散了票源,結果兩人都只得到大約20%的選票,最終一起被淘汰,非裔選民對此極度失望。埃塞比.喬治想用自己關注的議題和「本地人」身份來爭取到非洲裔居民的選票。
「波士頓之戰」的指標意義
波士頓的華裔人口並不太多,對選舉影響不大,但當地華人非常支持吳彌。她的個人奮鬥史早已在當地華裔社區家喻戶曉,鼓舞著華裔新一代。美國的中文媒體(包括社交媒體)都對她競選市長非常重視,大量報道她的成長過程和從政經驗,包括以學霸的成績考入哈佛大學,後來又帶著生病的母親和未成年的妹妹到波士頓,一邊在哈佛法學院讀書一邊在外面賺錢養家。她靠挨家挨戶敲門拉票這種傳統的「零售式競選」逐漸打響了知名度,不僅當選市議員,而且還成為市長候選人,這樣精彩的人生故事讓很多華裔後代為之驕傲。
但美國的英語主流傳媒則更多關注吳彌若能當選,將給美國政壇的「進步派」勢力帶來多大的動力,特別是「進步派」在大城市的勝利能否影響日後美國政壇的力量對比。在過去的幾年中,美國的貧富懸殊日益嚴重,特朗普執政期間的自私反智言行令社會進一步分化,處在天秤另一頭的「進步派」勢力有了一定的增長,在美國國會也有了更大的話語權(「進步派」議員人數增多),但在地方上還沒有見到明顯的收穫。如果吳彌當選,她將有機會成為全美知名的「進步派」代表人物,有助推動「進步派」在其它地區佔領政治舞台。過去幾個月,「進步派」頭面人物已多次到波士頓為吳彌站台拉票,當中自然包括她的恩師沃倫。對沃倫來說,這既是公事也是私事,除了信仰和理念,還有多年的師生之情,說到底,有甚麼能比看到自己的學生功成名就更讓老師感到欣慰和驕傲?
【你點睇】陳美寶、羅淑佩分別被任命為運物局及文體旅局局長,你是否認同新任命有助香港鞏固物流樞紐地位及促進旅遊經濟?►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