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2022
中美關係「新常態」,接觸增多但對抗未減
上周在印尼峇里島參加二十國集團外長會議之後,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當地會晤五個小時。雙方都稱會晤是建設性的,但卻沒有公布達成任何具體共識,這反映出兩國關係正進入一個「新常態」,即高層接觸有所增加,嚴重分歧仍難化解,對抗繼續存在。
(iStock)
雙方增加接觸僅為防止意外
王毅與布林肯的會談是中美高層官員一個月內的第五次接觸,雙方在國際安全、貿易投資、地區衝突等領域均未取得實質性成果。
6月10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魏鳳和與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在新加坡會晤,雙方在台灣問題上立場嚴重對立。針對拜登政府向台灣出售先進武器等新動作,魏鳳和在公開講話中強硬表態,「如果有人膽敢把台灣分裂出去,我們一定會不惜一戰、不惜代價」。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6月13日與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顧問沙利文在盧森堡會晤五小時,這是兩人第三次單獨會晤,會後未見任何具體成果。
中國副總理劉鶴與美國財政部長耶倫7月5日上午通電話,雙方「坦誠交換了意見,交流富有建設性」。然而這種「建設性」交流沒能推動經貿領域的「融冰」,拜登總統迄今未對取消中國商品的高額關稅作出決斷。
中國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李作成7月7日與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通電話,兩國軍方公布的唯一共識是雙方應保持溝通。
對比拜登上台後的大半年,中美高層交往明顯增多。但由於雙方對國際局勢未來的發展和中美關係的定位有完全不同的判斷,這類高層接觸多以陳述本國立場為目的,對取得共識並無不切實際的期望。舉例來說,布林肯要求中國公開譴責俄羅斯發動烏克蘭戰爭;王毅要求美國停止對台售武,停止動用國家力量打壓中國企業。雙方都認為對方的立場是錯誤的,必須改變。在此情況下,相向而行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這類高層接觸很難取得實質性進展,其作用只限於保持溝通渠道暢通,避免發生「顛覆性的意外」。
美方變本加厲出招打壓中企
拜登上台後不僅沒有改變特朗普的「極限施壓」政策,而且將打壓中國企業常態化。6月28日美方將5家中國公司列入貿易黑名單,指控他們涉嫌為俄羅斯的軍事和國防工業提供支持。上個月開始實施的《防止強迫維吾爾人勞動法》已經嚴重阻礙中美雙邊貿易,包括製造太陽能電池板的多晶矽和一些農產品。舉例來講,新疆盛產番茄和棉花,《南華早報》7月10日的報導說,新疆的棉花產量佔全球兩成,如果跨國服裝紡織企業採用含有新疆棉花的服裝面料,其產品出口到美國時,必須向美國海關證明其生產過程中不涉及強迫勞動。為避免麻煩,一些紡織服裝企業轉用其它國家生產的棉花,導致新疆優質棉花大量積壓待售。全球四分之一的番茄產自新疆,意大利每年進口大量新疆番茄,製成各種食品外銷,如果將其出口到美國,自然也會遇到麻煩。此外,一些關注新疆人權的歐洲政客也在考慮仿效美國,在歐盟內部制定類似的法律。一旦成事,不僅會影響中歐貿易,還可能對全球供應鏈造成衝擊。
包括拜登政府官員在內的一些華盛頓政客要求保留對華高關稅政策和技術出口限制,甚至還要啟動「特別301調查」,理由是中國政府補貼國企,令國企能透過「不公平手段」贏得競爭。一些國會議員則試圖訂立一部新法,規定美國企業必須向政府申報其對外投資,從而賦予政府部門審批權,按政治上的需要隨時阻止美國企業對華投資。如今,變本加厲不擇手段地打壓中國企業似乎已成華盛頓政客的「集體遊戲」,這是中美經貿關係難以「止跌回升」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方再開清單仍冀「重回正軌」
儘管中美關係處於多年來的「歷史低位」,但中方的表態仍帶有積極因素,王毅上周向布林肯提出四份清單,包括去年中美天津會晤期間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謝峰交給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舍曼的兩份清單之更新版,即「要求美方糾正錯誤對華政策和言行的清單」和「中方關切的重點個案清單」。另外兩份清單分別是中方重點關切的美國涉華法案清單,以及包括中美氣候變化、公共衛生、人文等8個領域的合作清單。「美國涉華法案清單」上的內容均針對中國,與冷戰時期美國針對蘇聯及東歐國家的相關做法如出一轍。將限制中美關係發展的短期政策制度化、常態化,對兩國關係傷害極大,會造成某種程度的「中美脫勾」。對這樣的惡意行為,中國政府堅決反對,但又無力阻止。
開清單是為了促使對方重視自己一方的關切,是一種外交姿態,不應抱太大期望。美方會認真對待的可能只有最後一份「合作清單」,但即便在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有可能合作的領域,雙方能否談出結果也屬未知數,因為中美之間早已嚴重缺乏互信。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中美關係已冷到今天這個地步,要讓它回暖就需要一個巨大的熱源,但應該去哪裏找呢?
【你點睇】陳美寶、羅淑佩分別被任命為運物局及文體旅局局長,你是否認同新任命有助香港鞏固物流樞紐地位及促進旅遊經濟?►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