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22
中美對抗下香港的地位和作用
美國總統拜登日前在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專訪時明確表示,如果台灣遭到「前所未有的攻擊」,美國將會保衛台灣。記者追問,你是說美國男女軍人會在發生入侵時保衛台灣?拜登回答說,Yes!
雖然拜登就任總統後在不同場合已多次說過美國將會保衛台灣,但這次的講法最為清晰。白宮官員事後又「按慣例」向媒體表示,美國的對華政策維持不變,變相為拜登刺激中國的言論降溫,但拜登本人斬釘截鐵的表態絕非再次「口誤」,顯示出美國官方已放棄幾十年來在台灣問題上的「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 政策,不再僅僅向台灣提供武器,而是準備與解放軍展開一戰。
與此同時,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日前通過的《台灣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 2022) 有可能在年底前走完立法程序,送交拜登簽署生效。這將導致中美對抗升級,雙邊關係大倒退,直接影響中美兩國幾代人。
借台灣問題美國對華先發制人
今年2月俄烏戰爭開始之後,受美國官方影響的部分外國媒體便將焦點對準台灣,渲染中國大陸可能效法俄羅斯,對台灣發動武力攻擊,並將這一毫無根據的說法當作推動美國向台灣出售更多先進武器、鼓勵歐洲政客去台灣訪問的「正當理由」,反覆強調挺台灣就是捍衛民主,稱大陸與台灣是「專制與民主之爭」。製造這一波輿論的人非常清楚,俄羅斯與烏克蘭是兩個獨立的國家,而台灣則是中國的一部分,這在中美上海公報中有明確的表述,中美建交時也對此予以重申。但外國人特別是年輕一代對中國歷史所知有限,易受西方主流傳媒影響,因此這套說法已被很多人接受,客觀上影響了中國在他們心中的形象。
白宮暗中支持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問台灣,借刺激北京來進一步強化上述概念,並為美國推出更多制裁中國的新措施尋找藉口。解放軍在佩洛西離台後實施軍演,展現了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但未能有效影響國際社會或爭取到更多國家支持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美國國會內的反華政客順勢推出《台灣政策法》,具體規定美國政府必須連續多年向台灣提供巨額無償軍事援助,等於將台灣視為以色列或埃及那樣的重要軍事盟友,令其長期得到每年超過1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
在經濟領域,經過一年多的內部商討,拜登政府已決定不會降低特朗普時期制定的懲罰性對華關稅,而且還將在對華技術出口方面設置更嚴格的審批程序,阻止中國得到美國的高科技產品,盡一切努力拖慢中國的工業進步和國防實力的增長。可笑的是,用來支撐這類敵意動作的理由居然是「制約中國的綜合國力,阻止中國攻打台灣」。
事實上,美國政客是借台灣議題在政治、軍事、經濟、輿論等多個領域用各種手段將中國設置為美國的假想敵,繼而對中國實施先發制人的全方位攻擊(pre-emptive strike),試圖將中國限定在中等發達國家範圍內,使其無法挑戰美國的霸權。
「新冷戰」令香港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
雖然中國一再警告美國不要搞「新冷戰」,雖然美國一再強調不會出現「新冷戰」,但我們看到的卻是「新冷戰」已經拉開序幕。上世紀持續40多年的「冷戰」主要集中於軍事領域,今天的「新冷戰」涉及軍事、經濟、科技、信息、輿論等多個「戰場」。美國帶領主要西方國家組成按意識形態劃分的所謂「民主陣營」,人多勢眾,財大氣粗,這在俄烏戰爭中已有充分體現。中國的可靠盟友為數不多,其中一部分國家一直接受中國的支持和援助,但對幫助中國對抗美國霸權則心有餘而力不足,有些甚至是三心二意,這使得中國在與美國的對抗中處於弱勢。若就意識形態而言,中國引以為傲的「軟實力」對發達國家沒有吸引力,因而無法達致得道多助。
要突破西方的圍堵,中國的出路在於「練好內功」,首先要阻止因防疫措施失當所引發的經濟滑坡,減少政府對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干擾,尤其是對商業活動的過度監管,讓人們能把時間用在創造價值和服務社會上,以便盡快恢復經濟增長的勢頭。同時,要避免自吹自大和盲目樂觀,要讓民眾準確了解中國的國情和當前的嚴峻國際環境,充分利用現有的渠道謀發展,包括利用好香港這個國際化大都會。
(iStock)
「冷戰」時期,在對外經貿與金融領域,香港是國家的窗口。在改革開放初期,香港又為內地提供了資金和人才,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面對「新冷戰」,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具有新的地位和吸引力,法治、自由港、自由兌換的貨幣都是香港的明顯的優勢。在美國主動尋求與中國「脫勾」的情況下,要防止「被脫勾」就應該更加充分地發揮香港的作用。保持香港的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排除政治上的干擾,可以令香港更好地扮演「超級聯繫人」的角色,這既是香港的新定位,也是香港未來的新使命。
【你點睇】陳美寶、羅淑佩分別被任命為運物局及文體旅局局長,你是否認同新任命有助香港鞏固物流樞紐地位及促進旅遊經濟?►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