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2/2018
【摸清客戶底細】提升業績的關鍵!「購物」總是離不開4大動機
早前我主講一個座談會,去到問答環節時,台下一位觀眾提出了一個頗為印象深刻的問題。他表示向一些有錢的客戶推介一些儲蓄或年金計劃,為將來退休作準備,不知何解客戶願意投放的金額都很小。我請那位觀眾即場演繹產品一次,聽完後已知道他犯了甚麼毛病,就是捉錯顧客的購買動機。
人購買東西總離不開四大動機,分別是「需要」、「想要」、「優惠」及「支持」。有些是出於理性,有些出於感性。基於「優惠」購物的人,絕對是理性思維,例如買兩個有八折,早買有優惠等,他們計過有著數後,大多會馬上付錢。
「支持」則是出於感性,例如在街上幫一個小朋友買旗,就是要支持這位賣旗小朋友,或是賣旗的機構及背後的受惠人士。據調查,如果由老弱婦孺賣旗,籌得的善款往往較成年男士多。
「需要」顧名思義,就是有實際需要去購買產品,例如鞋爛了要買鞋,餓了要買餸煮飯等,是屬於理性的行為,但在選擇買甚麼鞋或食物時,卻是基於自己的感性意願,所以「需要」是理性及感性並重。
挑起客戶「想要」慾望
至於「想要」就是一種渴求、一種慾望,渴望得到該產品或由該產品帶來的滿足感,但不買的話,其實對自己的生活也無甚影響,所以「想要」是純感性行為。
返回那位觀眾的銷售問題,他原來用了「需要」的角度去推介理財產品,他很理性地為客戶分析退休基本所需。確實,每個人都「需要」基本的退休生活,豐儉由人,如果夠慳家,一個月一萬數千元也夠過活,但有更多人是「想要」豐裕的退休生活,要滿足這種生活,便需要更多資金。所以這位代理要做的,是要由「需要」的銷售角度轉為「想要」。
以喝咖啡為例,在便利店或茶餐廳買一杯十數元咖啡已可滿足基本需要,為甚麼那麼多人仍願意去Starbucks或Pacific Coffee,以高於雙或三倍的價錢去買咖啡,除了咖啡豆成本較貴之外,其實更多人買的是一種生活品味。
正如女士買手袋,男士買名錶,如果出於「需要」的話,街邊很多數百元的款式可供選擇,但很多人仍會願意花錢買Hermes、LV、Gucci等名牌,或是戴勞力士、Panerai等名錶,就是「想要」一種身份、社會地位及生活品味。
理性分析只會帶來總結,感性推銷才會帶來行動
很多商品都是以感性方式去做宣傳,廣告都會用俊男美女、時尚生活等作為招徠,尤其是走高檔路線的奢侈品,目的就是要激起消費者「想要」的衝動。近年推出的納米樓盤亦一樣,用豪宅形式包裝一個不足200呎單位,又附有靚會所,呎價不便宜但仍大量人搶著購買,原因就是擊中年輕人「想要」過中產生活的慾望。
所以作為前線銷售人員,便應認清顧客購買產品的動機,再配合感性或理性的表達方式作為切人點,銷售時便會事半功倍。
《說說心理話》心理急救II:幾個徵兆辨認身邊人需要心理支援!點樣對情緒進行急救、自我照顧?專家分享穩定情緒小練習► 即睇